主講人:邱顯峯 老師 整理:戴歸真、陳積善、余蒨如、葉靜華

 

◎ 7-1  感官的作用是什麼?

  先簡單講一下「感官回收」。帕坦加利說,感官回收就是不讓你的心靈模倣外在的影像。感官的作用是什麼?把外在的波,轉變成內在的波。所謂外在的波,包括嗅、味、視、觸、聽,這是印度傳統的說法,源自於五大元素固、液、光(火)、氣、乙太。(另一說法是色聲香味觸)

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和嗅覺神經是互通比擬的,也就是,眼睛在看的時候,耳朵也在聽;耳朵在聽的時候,嗅覺也在作用,所有的信息交叉比對以後,形成一個認知的波,到這裡為止的知,存在於生理層次。生理的知會把信息傳遞給心理,心理就會把這些看到、聽到、聞到、觸到的轉變為心理的知。心理的知會以兩種方式存在,就是生理記憶和心理記憶。生理記憶以物質或化學的細胞或精細的東西存在於大腦的皺褶或細胞裡,這種儲存幾乎已經精細到一種波動。


 

◎ 7-2  學習、記憶、認知都叫做「心靈的變形」

  從外在一直到心靈的過程,稱為擷取形象。以眼睛看見一支筆為例,視網膜擷取筆的形象,視覺神經擷取視網膜的形象,腦神經擷取傳導神經的形象,最後到心理或超腦的記憶,擷取腦的形象,這就叫感官。

生理記憶和心理記憶在瑜伽裡統稱為「心靈的變形」(vrtti)。因此,學習、記憶、認知都叫做「心靈的變形」。心靈如何變形?就是把自己轉變成外在覺知到的東西,譬如你喜歡一個人、一樣食物,你就把你自己轉變成那個氣氛,藉著這樣的轉變,你學習與記憶。

Vrtti不能叫大腦記憶,suspension of the vrtti不能解釋成「大腦作用懸止」,因為vrtti生理的部分在大腦,心理的部分不在大腦。大腦的記憶會衰退,心理的記憶則看層次而定:如果是心靈的第一層,一樣容易模糊;心靈的再精細一層,比較不會模糊;心靈的更高層,幾乎不模糊,這叫致因心靈,或者類似佛教講的「阿賴耶識」,這一層心靈幾乎不會忘記。可是即使在阿賴耶識記憶的一切也叫「心靈的變形」,這個部分依然不要讓它起作用。


 

◎ 7-3  感官回收不是沒有知覺,而是對知覺不起動念和分別

  帕坦加利講得很簡單卻也很直接,他說:「不要讓你的心靈去模倣外在的形象。」我們今天的知都是這樣來的,我們聽到、看到,這一定是模倣的,如果不靠模倣,我們怎麼知?

如何做感官回收?把眼睛閉起來不是感官回收,把耳朵摀起來不是感官回收,把鼻孔塞起來不是感官回收。在印度,有些人站在冰天雪地裡,站到腳失去了知覺;也有人睡釘床,睡到感官失去知覺;還有人以熱灰塗身,塗到全身沒有感覺。這樣做是感官回收嗎?不完全正確。當然睡釘床有它的用意,它是在做感官收攝。

有個重要的概念:感官回收不是沒有知覺,而是對知覺不起動念和分別。譬如替小孩換皮膚燙傷藥時,讓他打電動、看卡通,等到藥換好了,他渾然不覺疼痛。這不是因為他沒有感覺神經,而是因為他的心不動。

有一個實際的研究,請來一些有修煉的人,用針刺和火燒他們的皮膚,他們竟然都沒有疼痛反應。結果最後發現,這些人在針刺或火燒的當下,皮膚已經沒有接收到痛感,他們在第一線就切斷了,不是到了大腦才切斷。這樣的解說是不是可以慢慢了解何謂感官回收?


 

 7-4   了了分明一切,不起一切分別想

 

哈達瑜伽經中提到「希瓦身印」,即眼睛注視著外在,視若無睹,可是內守於自性,或是內守第六、第七個脈輪,用這個方式,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會完全改觀,因為感受到的不再是外在的形形色色,而是用內證的心看著心靈的變化。

自性既不壓制心靈,也不壓制感官,而是讓生命成為一個流,他看著心靈的作用,了了分明一切,不起一切分別想。如果你提升到頂輪,你會知道心靈不是你,你也不須去為它承擔因果業力,只有當你認為心靈是你,業力才存在,就算它的因果業報出現,跟你也不相干,因為你不為它動心。也就是說,不論它如何作用,你都只是目證


 

◎  7-5   當你遇到懷疑、困惑時,應以反向思考對之

  上一堂課我漏掉了第二章的第33及第34節,帕坦加利在講持戒、精進時說:「當你遇到懷疑、困惑時,應以反向思考對之。」「不論是輕微的、中等的,或強烈的貪婪、生氣、癡迷所引起的或將引起的疑心和傷害,會導致無盡的痛苦與無知,於此,應用反向思維對之。」

什麼是反向思考?舉例來說,一位媽媽生了一個肢體殘障、五官不全的小孩,她非常難過,有一天她去請教一位修行者,師父告訴她:「你因果業力深重,所以這一世有這樣的孩子,你必須去承擔折磨。」她聽了更難過。後來她又去請教一位修行者,這位修行者說:「妳實在是一位有德者,修得非常好,老天知道你有這樣的智慧、心量和福報,所以祂讓這樣的小孩誕生在妳的家裡,唯有妳這樣的修行者、智慧者,才有辦法撫養他、帶領他,他也是老天的小孩子。」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思考,答案很不一樣。


 

◎ 7-6  能夠反向思考的時候,所有世間的一切全部改觀

  再舉一個例子,一位將軍每次去打仗都被打敗,有人說他屢戰屢敗,他心情很不好,後來有人對他說:「將軍,你實在太偉大了,你屢敗屢戰。」兩相對照之下,對同樣一件事情的心情和看法,不一樣了。

再看另外一個例子。有一個家庭的佛堂失火,火很大,所有鄰居的房子都燒得一塌糊塗,只有這間佛堂損失輕微,大家都說:「這是佛祖菩薩顯靈。」另一個家庭的佛堂同樣失火了,這次佛堂燒得一塌糊塗,旁邊的房子幾乎都沒有燒到,有人解釋:「這是菩薩顯靈,他為眾生承擔一切業力(菩薩頂劫)。」

當你能夠反向思考的時候,所有世間的一切全部改觀。


 

◎ 7-7  持戒的目的是為了解脫,不是為了束縛

  那麼我們來看,帕坦加利為什麼要講反向思考呢?其實帕坦加利講的反向思考,不是剛才我們講的這個意思。帕坦加利的意思是什麼呢?譬如你去看醫生,醫生說你得了肺病,建議你戒煙。運用帕坦加利的反向思考法,你想,如果你繼續抽煙,身體不會好,肺病更糟糕,甚至演變成肺癌,所以你不要再抽煙。

譬如喝酒,你先想到喝酒帶來的享樂,但之後想到享樂之後會是痛苦,這時要用反向思考。再譬如,你要精進,早上五點起床,做運動、瑜伽、冥想,你想到這麼早起來很不舒服,可是你做完這些事之後覺得很舒服,這時要用反向思考。

帕坦加利講持戒、精進時指出,不要以為戒是束縛,這就是反向思考。又如有時為了一時的快樂或衝動去從事某些事時,若能反向思惟其後果,那麼就可能可以避掉一些不必要的後果。從某個角度來說,反向思考就像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7-8  順轉和逆轉

  我們把第二章造化勢能的部分約略提一下。中國講的是陰和陽的概念,瑜伽講的是悅性、變性和惰性的概念。所以,中國往往畫一個陰陽兩極圖,而在瑜伽往往畫三角形的圖。喜瑪拉雅山都是畫一個向下的三角形和一個向上的三角形,阿南達瑪迦再加上一個太陽和一個swastika「卐」,就成為阿南達瑪迦的符號。

喜瑪拉雅山也用十字架的符號,基督教是沿用喜瑪拉雅山的符號,直到聖者希瓦時才加上了四條槓,代表逆轉,逆轉的力量非常強大,為的是要讓受束縛的靈蛇(
Kuṇḍalinī,又譯為拙火)得解脫。

在每一個脈輪裡都有順轉和逆轉,在宇宙裡也都有順轉和逆轉,在每一個存在物裡面一樣都有順轉和逆轉,因為同時存在著多重的順轉和逆轉,才有個體的存在。

中東、西亞的宗教,包括回教在內,都源自喜瑪拉雅山;基督教源自喜瑪拉雅山;德國希特勒請的那批高人也來自喜瑪拉雅山,所以喜瑪拉雅山的神聖大法可以讓人解脫,但若是誤用也會導致滅亡。


 

◎ 7-9  悅性的力量

  在瑜伽裡,通常用悅性、變性、惰性三種力量,由這三種力量交互用作用,而產生了萬物,這些線不是平面,而是立體的,很複雜,代表宇宙多重生命能量的現象。三角形代表悅性、惰性、變性,也代表所有的創造物。

從這個當中,開始了最微弱的創造,這個創造稱為
nādanāda代表微弱的聲音,哈達瑜伽說諦聽內在的秘音,那個秘音就叫nādanāda本身代表心內最原始的創造,宇宙最原始的創造那個音叫做nāda,因為它是最精細的音,在符號和圖形上,就以直線表示。這個部分是以悅性力量為主導,這時所創造出來的心靈,叫做我覺。在瑜伽經裡,帕坦加利用sattva代表我覺,sattva即悅性的意思。佛教把sattva譯成「眾生」,又譯成「有情」,五祖傳授六祖頓教及衣缽時說了個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若是用中文來解釋,一定會搞糊塗,什麼叫「有情來下種」,沒有情就沒有種了嗎?為什麼稱有情、眾生?瑜伽稱宇宙的創造是悅力力量,就是最精細的「念」的產生,「念」的產生在佛教就是「眾生」。眾生怎麼來?一念所生。念念不止、生滅不已。為什麼會生滅?念不止,生滅當然不會停。

這時候稱我覺,就是有最精細的「我存在」的感覺(mahat),有那麼一個念產生,叫做「情」。有那個心念,有那個生命力,有那個感覺存在。


 

◎ 7-10  變性和惰性的力量

  我覺之後,變性力量開始作用,先產生了曲線,叫做kāla,曲線代表時間,又代表創造,所以瑜伽說創造是由曲線造成的,中庸也說:「曲成萬物。」多微妙。萬物的存在都是曲出來的,曲的意思就是各式各樣的力量糾結在一起,不同的變化,產生萬物,這是變性力量(rajas)。變性力量的作用代表我執aham,aham代表「我」的意思,有個人的意念在。悅性力量的束縛最弱,變性力量的束縛比較大,惰性力量的束縛更大。


 

◎ 7-11  宇宙的創造是由無到有

  造化勢能在第一個不可界定的階段是屬於理論的階段,是未顯現的造化勢能,第二到第四階段是屬於顯現的造化勢能。第二階段是可界定的階段,是理論朝向於實際的階段,心靈的層次是我覺。

第三階段是不可區別的階段,沒有實質的五大元素,心靈的層次是我執,第四階段是可區別的,心靈的層次是心靈質(citta),並以五大元素顯現這個宇宙。大家只要想,宇宙的創造是由無到有這樣的概念就好了。

 

 

◎ 7-12   感官是為了世間見聞覺知的需要

  我們修行是不是不要感官和身體了?不是。感官是為我們活在這個世間見聞覺知的需要,這個世間充滿著形形色色。色、聲、香、味、觸就是要讓我們的覺知去作用。基督宗教說,上天派遣祂的獨生子來到世間,救贖祂的兒女,僕僕風塵,用他的血洗刷眾生的業,有人就問:「那麼不要把我們丟下來,就不用那麼辛苦了嘛。」

假設你是導演,你拍的一部戲從頭到尾都是黑白的,沒有晝夜,沒有情節起伏,也沒有好人和壞人,看了會覺得無聊。你看布袋戲,好人功夫愈來愈強,壞人的功夫也愈來愈多,又去拜師,法寶一堆,整齣戲沒完沒了,宇宙也是這樣子。

所以,在世間本來就有眼、耳、鼻、舌、身、意,本來就會有讓你見聞覺知的一切,這就是活在這個世界生命之所需。從狹隘的觀念來講,解脫就是不要受這一切束縛;從積極的觀念來講,這一切本來就不是真實的存在,這些見聞覺知、色、聲、香、味、觸、法本來就不是真實的存在。在未究竟以前,就跟著玩這齣戲,佛教裡說,玩這個遊戲叫「遊戲三昧」,玩這齣戲的三摩地。

人家來攻打你,你就打回去,人家對你好,你就愛回去,人家送你東西,你就送回去。本來這些就是生滅,你就陪著它玩,有形體,就會有這些創造、這些生滅,有生滅,生命才可以持續,外在的你隨它去,但是內在的你,不把這些看成是真實的存在。包括你的內在是為了相對於外在,否則也沒有「內在」這個詞,這叫做多此一舉。


 

◎ 7-13  造化勢能是為了純意識而存在

  我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學習,到後來終於明白:「我不用學。」「我不用修。」但是在過程中,我們就是要不斷地學、不斷地修。

在創造中有所謂的純意識和造化勢能,造化勢能是為了純意識而存在,也就是說主體還在純意識,造化勢能是一種我們為了詮釋純意識的變化而創造的概念。如果你不去詮釋,不動念,造化勢能也不會生出來,也不會起作用。當你想知道我們常說的本性、見性時,為了詮釋這一切,就必須讓你知,而這個想知與被知,在佛教裡稱作「緣」,它不是真實的存在。所以,造化勢能不是真實的存在,它只是純意識的力量或要素,是為了純意識而存在。我們可以這麼講,純意識也是不存在的,是為了讓我們知道、讓我們了解哲學,我們才給祂這個名詞。


 

◎ 7-14  如何達到究竟解脫

  宇宙的產生是因這兩者的作用,也就是造化勢能對純意識起作用之後,才會創造出這所有的一切。為什麼要這麼做?各個宗教都不知道,所以給了一個很高雅的名詞avidya,叫「無明」,或「原罪」。我們如何達到究竟解脫?就是要讓無明不起作用,或者很清楚地明白、明辨、真正地了悟,即vivek,這得要透過內在的智慧,帕坦加利講這智慧時談到七個境界,也就是七個脈輪,德蕾莎修女稱為七寶蓮台,也就是說瑜伽八部功法就是為了要幫助我們達到七寶蓮台的境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ba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