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講人:邱顯峯老師


吠檀多(Vedānta)最重要的幾個梵咒


一、前言

吠陀(Veda)的內容主要有兩大部份,一者是「儀式」的部份稱為karmakāṇḍa,另一為「哲學知識」的部份稱為jñānakāṇḍa,而jñānakāṇḍa又分為講述祭祀哲學的「森林書」(āraṇyaka)和專論靈修哲學的「奧義書」(upaniṣad)。而印度有六大哲學派別,分別是:勝論派(vaiśeṣika),正理派(nyāya),數論派(sāmkhya),瑜伽派(yoga),彌曼差派(mīmāṃsā),吠檀多派(vedānta)。而其中吠檀多派是以一元論為主,大部分的人認為吠檀多派是吠陀(Veda)的總結,雖然有的人並不這麼認為,但至少吠檀多派自認是吠陀的總結。Vedānta是由veda(吠陀)+anta(終結、總結)組成,其義即是吠陀的總結。因此專論靈修哲學的「奧義書」(upaniṣad)也被認作是吠檀多派的哲學經典。

在此要介紹三個主要的梵咒

(1)tat tvam asi(tat twam asi)

(2)aham brahma asmi

(3)sat cit ānanda(sac cit ānanda、sat cidānanda、satcidananda、satchidananda)


二、三個梵咒詳解

1. tat tvam asi

天城字寫法為तत त्वम असि

此梵咒出自Chāndogya Upaniṣad(讚詠奧義書)第六章第八節第七句。其直接字義是祂(tat)是(asi)你(tvam),也可譯成「你即是祂」。吠檀多派的主要哲學觀念是「你」即是「至上、上帝、道、祂、佛」,因此tat tvam asi即成為該派別最主要的梵咒之一。tvam的v是念成英文w的音,在有些梵文體系會將v字改為w字,所以此梵咒又寫成tat twam asi。


2. aham brahma asmi


天城字寫法為अहम ब्रह्मास्मि

此梵咒出自Bṛhadāraṇyaka Upaniṣad(大森林奧義書)第一章第四節第十句。其直接字義是我(aham)是(asmi)道(brahma,又譯成至上、至上本體、上帝、佛),也可譯成「我即是至上」。

在吠檀多派的哲學裡,brahma(道)=ātma(個體自性、本性、佛性)(或寫成brahman=ātman),因此之故,aham brahma asmi即成為該派別最主要的梵咒之一。


3. sat cit ānanda


天城字寫法為सच्चिदानन्द,此字是由 sat(सत्)、cit (चित्) 和ānanda (आनन्द)所組成。

此梵咒出自Brahma Saṃhita(至上本體本集)第5.1節。是由sat(永存、真性)、cit(覺性意識、覺知)和ānanda(永恆喜悅)所組成。依據文法,sat之後接c字時,sat要改寫成sac,所以此梵咒又寫成sac cit ānanda,又當cit與ānanda連寫時,t要改寫成d,所以此梵咒又寫成sac cidānanda或sat cidānanda,而英語系則寫成sat cit ananda、sat cidananda或sac cit ananda、sac cidananda。又因為cit的英文發音為chit,所以有些英語系將cit 寫成chit。在別種梵語系裡將ā寫成aa而成為sat cit aananda、sac cit aananda或ā寫成a’而成為sat cit a’nanda、sac cit a’nanda。

在吠檀多派裡認為sat cit ānanda是brahma(至上、道、上帝)所擁有的三個特質,亦即具有「永存、真性」(sat)、「覺性意識、覺知」(cit)和「永恆喜悅」(ānanda)等。因此也有人認為sat cit ānanda是該派別的總結觀念。此外在vaiṣṇava(信奉viṣṇu(維世努)上主的派別)裡認為sat cit ānanda是居住在vaikuṇṭha(viṣṇu(維世努)上主的天界)天堂者所擁有的神聖特質能力,亦即達到vaikuṇṭha天堂者擁有「永存、真性」、「覺性意識、覺知」和「永恆喜悅」等特質能力。


三、此三個梵咒的神聖意涵與修持功用

tat tvam asi 和aham brahma asmi所要表述的是「我即是祂、道、上帝、佛」,這不僅是吠檀多派的主要觀念也是瑜伽和佛教的主要精神,而sat cit ānanda所表述的「永存、真性」、「覺性意識、覺知」和「永恆喜悅」等則是成就者、解脫者和入涅槃者之境。因此經常持誦這些梵咒並冥想其義,將有助於與此境界相應。


四、修持法

這三個梵咒有時會結合其的梵咒而形成另一種梵唱,此外sat cit ānanda的前面常被加上Om字而形成Om sat cit ānanda,這是很好的。

   1. 念念至上,心懷至上。將至上的念融入行住坐臥的每一個念裡。
   2. 口中念誦。次數不拘,時段也不拘。
   3. 念誦時若能搭配各種不同的曲調,更可引發心靈的悸動。
   4. 當許多人一起長時間唱誦時,會引發非常強烈的靈性波流,有助於
       心靈和拙火的提升。

 

說明:1.不管你用何種方法持誦,最重的是要對至上、對眾生有完全
           無私的愛。
        2.在持誦各種梵咒時若能將意念集中在眉心輪、上師輪或頂輪,
           常會帶來更精細、更融入的體會。

請按此連結tat tvam asi的唱誦

 
 

請按此連結sat cit ānanda的唱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ba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