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譯者:邱顯峯老師


「博伽梵歌」是瑜伽世界最高的指導經典,也是世界四大名著之一。博伽梵歌之意是「上主的話」,是上主克里師那與其弟子阿尊那間的神聖對話,裡面蘊含瑜伽修行秘法和與「至上」、「上主」合一的解脫之道,是瑜伽的學習者所必讀的一部聖典,也是渴望靈修者的最佳明燈。
雖然中文譯本已有數本,但為提供讀者能深入明瞭其靈性意涵,筆者邱顯峯特別重新直接由梵文譯成中文,並加上詳盡又正確的靈性詮釋,希望能提供讀者一盞明燈。本書即將完稿,特別先於本部落格(博客)將其精華系列刊出以饗讀者,還盼各位前賢能不吝指教。
 
 
第一章  阿尊那的消沉與躊躇
 
1-1
持國王(dhṛtarāṣṭra)問:
良知(sañjaya)啊!我的孩子和般度的孩子(pāṇḍava)都想打仗。他們集結在達磨(dharma)和俱盧(kuru)之地(kṣetra),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1-15
慧師凱夏(hṛṣῑkeśa,克里師那的別名)吹起名為五大元素(pāñcajanya,音譯潘恰佳尼亞)的海螺,勝眠者(dhanañjaya,阿尊那的別名)吹起名為神授(devadatta)的海螺,食量過人的大行者怖軍(bhῑma-karmā),吹起了名為彭鐸(pauṇdra)的巨大海螺。
 
1-20、21、22
爾時,般度之子(阿尊那)領著大頷猴的旗幟(kapi-dhavja),審視著持國王百子的陣勢,隨即舉起了弓準備發射,並對慧師凱夏(克里師那)說:「我堅定不移,如如不動的主克里師那,請將戰車駛至兩軍之中,讓我仔細瞧瞧在這戰場上,有那些人想打仗,以及在這場戰爭中,我將奮力與誰作戰」。
 
1-26~30
阿尊那在兩軍中看到了父輩、祖父輩、眾阿闍黎(ācārya)們、舅父輩、兄弟輩、兒子輩、孫子輩、朋友以及他的岳父和盟友們都駐立其中。
昆蒂之子(阿尊那)在審視眾親屬朋友之後,深感憐憫與沮喪地說道:「克里師那,我的主啊!當我看到所有在場的親屬與朋友都渴望戰爭時,我感到四肢無力,口乾舌燥,我渾身顫抖,毛髮豎直、肌膚發熱。我的甘地瓦(gāṇḍῑva)弓從手中滑落,我的內心徬徨無助,再也無法站在這裡」。
 
1-33~37
眾阿闍黎(ācārya)、父輩、兒輩、祖父輩、舅父輩、岳父、孫子輩、妻舅們和其他親戚們等,他們都(已準備)在戰場上捨棄財富和犧牲生命。王國的享受和快樂又滿足了我們什麼欲求?瑪杜蘇丹(madhusūdana,克里師那的別名)啊!即使獲得三界我都不要,更何況只為了區區的王國而來殺害他們,所以縱使我被殺也不會想殺害他們。佳那丹(janārdana,克里師那的別名)啊!殺死持國王的眾兒子,能得到什麼快樂?殺死這些攻擊者(ātatāyin,又譯為侵犯者),我們終究會招致罪業,因此不值得我們去殺害持國王的兒子們和眾朋友。瑪達瓦(克里師那)啊!何故一定要殺害族人,我們才會快樂呢?
 
1-45
天啊!我們竟然被貪圖王國之念所驅使,正準備要犯下滔天大罪去殺害自己的族人。
 
1-46
如果在戰場上我放下武器,不抵抗地任憑持國王之子用武器來殺死我,我將會覺得更安適自在。
 
1-47
良知說:
阿尊那在戰場上說完這番話後,心中非常的悲傷痛苦,於是便把弓箭拋掉,頹然地坐在戰車的座位上。
 
 
第二章  知識瑜伽
 
2-1
良知說:
當瑪杜蘇丹(克里師那)看到阿尊那眼中噙著淚水,心中滿是悲憫和沮喪,便說了如下的話語:
 
2-2
至尊博伽梵(śrī-bhagavān,指克里師那)說:
阿尊那啊!在此緊要關頭來臨之際,你為何如此悲傷?這些行為是不當的,它不能引領你上天堂,反而會使你遭受不名之譽。
 
2-4
敵人的毀滅者(ari-sūdana,指克里師那)── 瑪杜蘇丹(克里師那)啊!我怎麼可以在戰場上用弓箭反擊值得我敬重的毗師摩和德羅那?
 
2-5
我寧可在世乞食為生,也不願意殺害我尊貴的師長(guru)。如果殺了尊長,則在此塵世上所得到的一切財富和物質的享受,必然沾滿了血腥。
 
2-9
良知說:
敵人的懲罰者,控制睡眠者(gudākeśa,阿尊那的別名)說到這兒之後,就對慧師凱夏(克里師那)說:「歌文達(克里師那),我不想打仗了」,隨後便靜默下來。
 
2-10
慧師凱夏(克里師那)對置身於兩軍中,正處於沮喪的婆羅多之子(阿尊那)微笑說道:
 
2-12
事實上,過去你、我與諸位君王,都未曾不存在過,直到未來際,我們所有的人亦將繼續存在。
 
2-16
非永恆不變者,不會永遠存在,而永不變易者,將亙古長存,了悟真理者洞悉此兩者。
 
2-18
所有的軀體都是會毀滅的,但此肉身之主,那不可估量的靈魂則是永恆不滅的。因此,婆羅多的後裔(阿尊那),作戰吧!
 
2-20
自性未曾生也未曾滅,他不存在於過去,也不存在於現在,更不存在於未來。他不經出生,本自存在且亙古長存。當軀體被殺時,他並不會被殺。
 
2-24
此自性是不可分割、無法焚燒、無法潤濕、亦無法風乾的。祂是永恆,無所不在,永不變易,如如不動,祂亙古如一。
 
2-25
此自性是不可見、不可思議、不可變易的,因此,了知此自性,就不應該悲傷。
 
2-28
婆羅多的後裔(阿尊那)啊!所有的創造在一開始都是未顯現的,直到中段時才會顯現出來,而到了末了時,又再度不顯現。為此,你何必涕泣呢?
 
2-31
再者,你應考慮到自己的法性職責(sva-dharma)而不該再猶豫了。身為武士(kṣatriya,音譯剎帝利),沒有任何比你依法性職責的原則(dharmyāt,又譯為為了法性正義)而作戰來得更好的了。
 
2-38
視苦樂、得失、勝敗都是一樣的,奮力去作戰,你將永遠不會招致罪業。
 
2-45
吠陀經上曾說,塵世(viṣayā)是受到(悅性、變性、惰性)三種屬性(trai-guṇa)的束限。阿尊那啊!你要超越這三種屬性的束縛,永遠處於無二元性的純靈性之境,不要在乎財利,安住在自性吧!
 
2-47
你有從事行動的權利,但無論如何不要要求行為的結果。不要讓行為的結果成為你從事行動的動機,你亦不可執著於不從事任何的行動。
 
2-48
勝眠者(阿尊那)啊!安住在瑜伽(yoga-stha)之境來從事你的行為並放下一切執著。對成功與失敗都處之泰然,身心平靜是謂瑜伽。
 
2-55
至尊博伽梵(克里師那)說: 普瑞塔的兒子(阿尊那)啊!當一個人屏棄了心中所有的欲望,而依止於(tuṣṭa,又譯為滿足)自性時,才稱為安住在般若智(prajña)之中。
 
2-57
面對任何一切皆不起欲求之心,不論得到的是好的或壞的,既不欣喜亦不嫌棄,此即是安住在(pratiṣṭhitā)般若智(prajña)之境。
 
2-61
應將所有感官置於控制之下,並將其導向「我」(mat-para)。能完全控制其感官之人,便是安住在般若智之境。
 
2-66
沒有(與至上)聯結的人是沒有覺智的,也無法從事冥想修定(bānvanā)。沒有從事冥想修定,就不會有安祥平靜(śānti),不能安祥平靜,那會有快樂呢?
 
2-69
當一般人在夜晚沉睡時,自我控制者仍使自性維持在覺醒的狀態,而當一般人意識清醒時,則是開悟(paśyata)聖者關閉意識的夜晚。
 
2-70 一個心靈平靜之人,當所有欲望升起時,就像百川之水匯流入海,海面依然平穩沒有升降,但想滿足欲望的人則不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ba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