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般若心經的咒語〜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主講人邱顯峯老師

  般若心經的全名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的寫法為Mahā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簡稱《心經》。屬大乘佛教的空性(註1)和般若(註2)思想的經典,它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如上所述,《心經》可以說是一切佛經的總結,而《心經》的總結則在於其咒語「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也可以說此咒語就是一切佛經和咒語的總結,因此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筆者同樣以本集《心經》的咒語來當作本梵咒與梵唱集的總結。

原梵文版梵咒內容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中文義譯

前進 前進 往究竟之境前進 一起往究竟之境前進 菩提 薩婆訶

中文音譯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 薩婆訶!

字詞解說

1. Gate:前進、往,原型字是gata
2. 
pāragate:前往究竟之境。此字是由pāra(究竟、彼岸)+gate(前往)所組成
3. pārasaṃgate:一起前往究竟之境。此字是由pāra(究竟、彼岸)+saṃgate(一起前往)所組成
4. 
bodhi:智慧、本性,音譯「菩提」
5. 
svāhā:高貴行動、祝福,梵咒的結尾敬語,音譯「薩婆訶、莎婆訶、娑婆訶」。

解說

    此咒語不僅是佛教徒在參誦,也被許多非佛教信仰者奉為生命的目標,究竟是何因讓它如此的被重視。

    這段咒語的結構非常簡單,一開始就說「前進」、「再前進」,往什麼目標前進呢?「往究竟之境前進」。什麼是「究竟之境」?pāra這個字在早期常被譯成「彼岸」,但佛教六祖惠能大師說:如果念佛修行的人要往生西方,那麼西方的人念佛修行要往生何方?pāra這個字的真正意思並不是彼岸,而是指超越現在所處之境,也代表究竟之境,究竟之境是超越二元對待的,與「中庸之道」相似,中庸之道也是超越二元對待的。若以佛教的詞語來說就是「涅槃之境」,以通俗的哲學術語來說是「解脫之境」,以瑜伽來說是回到「至上之境」,以基督教來說,可能就是回到「上帝的國度」。不管用什麼詞來說,就是回歸真我本性、回到本來面目,也像是《大學》所說的復明德」。這是許多宗教的信仰者和非宗教信仰者的人生目標或目的。

   既然是這樣,為何後面還接著一句「一起前往究竟之境」?自古以來沒有一尊佛是自私佛,是只為自己的,因為所有的眾生,以及宇宙所有的一切化現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因此,靈修永遠不是單數的,也就是永遠都不會只為了小我的自己。也如同上一集五氣獻食所說的,要時時刻刻懷著與至上與一切眾生同在、同享、同修的念。本篇第3集的「靜坐前梵唱」一樣說,要一齊向前進(Saṃgacchadhvam)。這就是靈修的意義。

   接著此咒語又出現「bodhi」一詞,bodhi的意思比較接近「智慧」或「慧性」,但又不完全一樣。Bodhi實際上是佛教代表「真我本性」的詞語,但為了避免表達不完全,所以習慣上大家常以音譯「菩提」為之。「bodhi」一詞和瑜伽常用的「ātma」一詞都一樣是代表自性,不過「菩提」在此似乎是此咒語的總結,以表示所有的一切總歸為「菩提」,或者說是「佛性」,這才是一切行動的目標與目的。

  「svāhā」的音譯是「薩婆訶」,是本梵咒的結尾敬語,也代表著祝福、祈願與圓滿之意。

修持法與修持功用

    在本梵咒之前,我們已經講了許多梵咒的修持法和修持的功效與功德,在此筆者想與大家分享,真正的修持就是「觀自在菩薩」或「安住於至上」,「以道觀道」或「心不離道」。把梵咒的理念融入於自性,並落實於生活之中。也無須祈求任何持咒的功德或功效,我們無有一物以報天,所能做的只有常懷感恩之心,以天心為心。

    佛教《六祖壇經˙行由品》惠能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博伽梵歌》5-24上主說:於內在得喜悅、於內在得到愛、於內在得到光明的瑜伽行者,已達到至上涅槃之境,他即成為至上本體。《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每個人的真我本性都是本自俱足的,若能「觀自在菩薩」或「安住於至上」,你即是上帝,你即是佛,你即是道。一個人無須再向外祈求任何的功德或智慧,也無須向老天祈求任何的恩典。如果你還想做什麼事的話,那麼就發「菩提心」吧!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一起依循《心經》的咒語:「前進,前進,往究竟之境前進,一起往究竟之境前進,菩提,薩婆訶!」

其它版本梵咒內容

不同語系梵文版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英語系改寫版)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1. 空性的梵文是Śūnyatā。空性是指對內,對外則稱為空相,相當於瑜伽所說的純意識(Śiva、Puruṣa)。
2. 
般若的梵文是Prajñā,又譯為」。Prajña是由pra非常、極+jñā知識、智慧所組成,相當於瑜伽所說的覺性意識、真智(Sat cit、Puruṣa)。巴利文寫成paññā,讀音為「波惹」。

 

請按此連結梵唱的播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VgLWqff3o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1DGS9DyzC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X0hphyqNoA

 

附註筆者新出版的《梵咒瑜伽與梵唱》一書對所有梵咒與梵唱有詳盡的解說歡迎大家訂購也請大家幫忙推廣感謝大家。https://minibaba.pixnet.net/blog/post/6828327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baba 的頭像
    minibaba

    靈性使者 - 天人合一

    miniba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