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講人:邱顯峰 
 
骨骼系統簡介一 — 中軸與四肢骨  
  
1.png
 
  人體的骨骼系統是由206塊骨頭及超過200個關節所組成,約佔成年人體重的15%。骨骼構成了人體的支架,支持人體的軟組織,賦與人體一定的外形,並承擔起全身的重量。如果沒有了骨骼系統,人體就無法支撐。骨骼亦具有保護體內重要器官的任務,如顱骨保護腦、胸廓保護心、肺等。骨骼也為肌肉提供了附著面,好讓肌肉收縮時能夠牽動骨骼作為槓桿,並結合關節引起各種各樣的運動。骨的紅骨髓有造血的功能,而黃骨髓則有儲藏脂肪的作用。骨還是人體礦物鹽(特別是鈣及磷)的儲存庫,供應人需要時之用。骨骼的主要功能總括為:支持運動造血儲存保護

  人體骨架是以骨骼為主,並佐以關節、韌帶、肌腱、肌肉和關節軟骨組成。

  人體的骨骼可按其所在位置而分成中軸骨四肢骨(附肢骨)
  
 

中 軸 骨

四 肢 骨(附肢骨)

顱骨(包括聽小骨及舌骨)

29

上肢骨

包括肩胛骨、鎖骨;肱骨、橈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64

椎骨

頸椎(7)
胸椎(12)
腰椎(5)
骶骨(薦椎)
(1原5)
尾骨(1原3-4)

26

肋骨

12

下肢骨

包括骨盤的薦椎、尾骨、髖骨(腸骨、坐骨、恥骨);股骨、髕骨、脛骨、腓骨、跗骨、蹠骨、趾骨

62

胸骨

1

 
化學成分
  骨是由有機物(主要是骨膠原纖維和粘多糖蛋白,約佔骨總重量的30至40%)和無機物(主要是磷酸鈣,其次是碳酸鈣和氟化鈣,約佔骨總重量的60至70%)構成,骨的有機物使骨具有韌性,而無機物使骨具有硬度,骨整體的彈性和硬度也就是由這兩種化學成分的比例而決定。骨中有機物與無機物的比率會隨著年齡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成年人的骨含有2/3 的無機物和 1/3 的有機物,這樣的比率使骨有最大的堅固性。根據力學測定,每平方厘米的股骨能承受170至220千克的抗壓(縮)強度(軸向)。由於兒童的骨是有機成分大而無機成分小,故硬度差,但韌性及可塑性大。雖然不易骨折,但卻容易彎曲變形。因此,兒童應特別注意良好的坐立姿勢。反之,老年人骨中的無機物隨年日而增多,有機物卻相對地減少,所以骨較脆而易折斷,而且不易愈合。因此,老年人不宜從事太過劇烈和幅度大的活動。


骨的形狀
  人體骨骼的大小不一,但大致上可歸納為四類:長骨、短骨、扁骨及不規則骨。

1.  長骨(long bone):長骨大部分呈長管狀,一般位於四肢(例:
      股骨、肱骨),主要在肌肉收縮時,作為槓桿而引起各式各樣的運動
     (特別是幅度較大的運動)。

2.  短骨(short bone):短骨的形狀近似立方形(例:指骨),主要
       分佈在需要承受較大壓力及作靈活和複雜運動的部位(例:腕部、
       踝部)。

3.  扁骨(flat bone):扁骨呈薄板狀,面積較大,適合於保護內臟器官
     (例:顱骨)和作肌肉的附著面(例:肩胛骨)。

4.  不規則骨(irregular bone):不規則骨呈不規則形(例:椎骨),
       有些內部還含有空氣的腔隙,以減輕重量(例:上頜骨)。
 
 
骨骼系統簡介二  —  人體骨架
 
bone2.png
 
 
背面觀 (Back)
 bone3.png
  
 
側面觀 (Side)
 
bone4.png   
  
 
硬骨 (Bone)
bone5.png    
 
 
骨的結構
  大部分的骨頭表面是由骨膜包覆(滑液關節除外),接著是緻密的骨組織(compact bone tissue),裡面則是由疏鬆結締組織的海綿骨(spongy bone tissue)組成,而骨的中心則有骨髓貫穿。骨裡頭具有神經組織,外層的緻密骨則包覆者許多血管。海綿骨裡有許多針狀或片狀,稱骨小樑(trabeculae)的骨質結構按照壓(重)力和張力方向有規則的排列著,這種排列方式能使骨以最經濟的骨質材料,達到最大的堅固性。骨小樑的排列,還會按壓(重)力和肌肉牽拉力的方向變化而作適應性改變。當一個人骨質疏鬆時,骨小樑會變細且數目會變少。骨的裡面還充滿著骨髓,人體的骨髓分紅骨髓(red marrow)和黃骨髓(yellow marrow)兩種。在胎兒和幼兒時期,所有的骨髓都是具有造血機能的紅骨髓。隨著年齡的增長,除了扁骨,不規則骨和部分骨內的骨鬆質(例:髖骨、肋骨、胸骨、股骨等)的紅骨髓是終生存在外,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都會被脂肪組織所取代,變為黃骨髓。黃骨髓並沒有造血的功能,但當人大量失血和惡性貧血時,黃骨髓則可以轉化為紅骨髓,從而執行造血的機能。


骨的生長
  骨和身體其他的器官一樣,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它的細胞是在不斷新生和死亡,所以骨實在是一種極具生命力的器官。
  骨的生長包括了骨的長粗長長,和小幅度的變形(畸形)。骨在不斷增粗的過程中,管壁的厚度增加卻並不顯著。12至18歲間的兒童少年,骨骼尚未完全骨化(軟骨成骨的過程),尚有許多軟骨存在,所以骨增長的速度很快。一般在18至25歲期間,骨化過程逐漸完成,骨就不再長長,人也就不再增高。女性通常比男性提前2至3年完成骨化過程。影響骨生長的因素很多,當中包括:遺傳、種族、激素、營養、外力等。
  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對骨的生長尤為重要。幼年期間生長激素不足會導致生長遲緩,身材矮小;若分泌過多,又會令骨的生長過快,稱為巨人症。此外,甲狀線的分泌不足,亦會導致骨的生長起了障礙,使身材矮小,智力低下。性腺分泌的激素對骨的生長成熟也起著重要作用,在性腺發育早熟的情況下,骨化過程亦會加快完成,骨也就不再增長了。
  在營養方面,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骨的畸形生長及骨骼生長緩慢,但過多又會令到骨變得脆和易折斷。缺乏維生素C會使骨的生長停滯,骨折也不易愈合。缺乏維生素D則會影響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因而導致骨組織不能鈣化,造成軟骨病。
  在骨的骨化過程中,受壓力較大的部位比受壓力較小的部位發育得快。例如,足骨比手骨發育快。因此,正常的體力勞動及體育活動可促進骨骼強壯結實。反之,勞動或坐立姿勢不良則會使骨骼發生畸形的現象。
 
 
骨膜
  覆蓋骨骼表面的一層緻密纖維膜。分2層:外層(纖維層)及內層(細胞層)。外層主要由膠原纖維組成,有神經纖維,故受傷時有痛感。又多血管,其分枝穿過骨質供應骨細胞,並經過福爾克曼氏管(volkmann)與哈弗斯氏管(haversian)中的血管相連。骨膜內層含成骨細胞。在成骨作用非常旺盛的胚胎期及幼兒期,成骨細胞為數甚多。成年後數目減少,但仍保持著成骨的能力。若遇外傷便大量增殖,產生新骨以修復組織。骨膜內層有一些纖維穿入骨質,與血管共同將骨膜附著於骨質上。外傷如骨折後,創傷區周圍的骨膜血管出血,在骨碎片周圍形成血凝塊,48小時內成骨細胞大量增殖,骨膜內層的成骨細胞厚達數層。並開始分化,在骨折端之間形成新的骨質。骨骼表面除軟骨覆蓋的部位(如關節面)及肌腱、韌帶附著處以外,均有骨膜覆蓋。在肌腱與骨質相連的部位,骨膜常為纖維軟骨代替。顱骨內面的骨膜與保護腦髓的硬膜緊密結合,成為一體。
 
   
骨膜炎
  骨膜炎是由于骨膜及骨膜血管擴張、充血、水腫或骨膜下出血、血腫積聚、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變造成的應力性骨膜損傷(如撞擊,骨折,骨裂等)或化膿性細菌侵襲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損傷。
  很多人,甚至有些醫生將關節損傷以一句骨膜發炎,或骨膜破裂帶過,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關節裏沒有骨膜只有關節滑膜,關節的膜是叫做關節滑囊膜,簡稱為滑膜不是骨膜,骨膜是包覆在硬骨的外層,而關節處的骨頭是包付著一層透明軟骨不是骨膜。
  滑膜是一種薄而疏鬆、血管豐富的結締組織,組成環繞關節的膜和保護跨越骨隆突的肌腱的鞘,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之外,它覆襯了關節内大部分結構,包括關節纖維囊内側面、關節内韌帶和肌腱表面,以及關節内骨面。
  
   
:打球扭傷了腳踝除了看醫生之外 我還能自己多做些什麼讓她康復?
:一段時間後會自行復原,但會留下後遺症,一後會時常復發痠痛,往後會演變為軟組織風濕痛,更有可能使關節提早退化,所以還是要將關節以及周圍軟組織矯正好使其恢復原位,之後才不會有後遺症。

:聽說腳踝扭傷後會很容易再扭到,所以很多人說要帶護踝
:帶護踝只是保護作用。關節受傷後韌帶與肌腱受損,關節強度降低,所以最主要還是要訓練關節和相關肌肉強度才是根本之道。
 
:聽說扭到後 會骨膜增生 因此腫脹不消
:錯,關節沒有骨膜,會腫脹是關節錯位,組織發炎,韌帶鬆弛等原因造成的。
1韌帶鬆弛,骨頭間距會變大,所以骨關節看起來會比較大
2骨頭移位往外凸或角度改變也會使骨關節看起來比較大
3當關節組織發炎,腦部接收到訊號,發動人體自療機制,修護細胞大量
    集中,再加上代謝下來的發炎組織與瘀血,所以會發生腫脹。

4關節骨頭受傷,腦部接收到訊號,該處力量不夠,需增強力量,所以
    成骨細胞大量集中,加大加粗骨體,所以骨頭會變大,此種關節變大
    是沒辦法消的,但好處是該骨頭抗力變強了。


  骨膜發炎的最主要原因為軟骨組織過度摩擦所造成,大部分多發生於中老年人身上,不過近來由於運動傷害、作息不良等因素有患者年齡以逐年下降。骨膜下軟骨組織如果出血,加上復原得不好,變成慢性纖維組織炎,就會隱隱作痛,留下長期的疼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ba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