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邱顯峰老師
 

肌肉、肌腱、韌帶解剖學(二)肌腱與韌帶

一、 肌腱與韌帶

1. 肌腱由膠原纖維束組成,主要功用是連結肌肉與骨骼,是肌肉的一種
    演化變形所產生。人體的結構運動可藉由肌腱的強韌性,以獲得穩定。
   
2. 韌帶也是由強力的膠原纖維束所組成的。主要功用是連結骨骼與骨骼,
    對關節和連接的骨骼間有牢固和支持作用,使得骨骼在運動中不至於
    錯位。此外,韌帶也可支持內臟和組織,以保持其穩定度。韌帶根據
    不同的功能,有各種不同的型態,例如: 膝關節的十字韌帶是短而結實
    的,可確保膝關節鉸鏈結構的穩定。骶髂韌帶是緻密且寬厚的,可限制
    骶髂關節的活動範圍。肩部韌帶是薄而細的帶狀韌帶, 並與肩關節囊
    會合。

     
說明

肌肉肌腱和韌帶三者都可伸展延長,其伸展度以肌肉為最佳,肌腱次之,韌帶則最難伸展。一般運動時是以伸展肌肉為主,肌腱為次,而盡量維持韌帶的穩定度,因為韌帶若過度伸展很容易造成骨架錯位。不當的使用肌肉肌腱和韌帶都可能造成傷害。
  
導致肌肉肌腱和韌帶受傷的種類、部位和因素有很多,本文僅就不當的瑜伽鍛鍊所造成的傷害做簡述。

 

肌肉肌腱和韌帶受傷的種類和部位

常見的受傷有拉傷(又分完全和未完全斷裂)、疼痛(又分急性和遲發性)、發炎、抽筋(痙攣)、腫脹、肌筋膜和骨架、關節的錯位、肌腱炎或肌腱囊腫等。

    1. 肌腱和韌帶常見的受傷部位有:頸椎、腰椎、肩膀、手肘、手腕、
       膝關節、踝關節、髖關節、薦髂關節等部位的肌腱和韌帶。

    2. 肌肉常見的受傷部位有:
       由於不同派別所做的體位法差異性很大,因此受傷的部位也不盡相同,
       基本上只要是違反安全原則的都可能會受傷。
   

肌肉肌腱和韌帶受傷的成因

  1. 暖身不足
  2. 沒有配合適當的呼吸 
  3. 超過安全臨界點(S.Z.S),過度拉扯
  4. 瞬間拉力過大
  5. 練習的時間過長,且休息不足而造成勞損
  6. 練習時不夠專心,也缺乏練習時的覺察
  7. 外力使然
  8. 環境因素(如墊子等器材,溫濕度和風的因素等)
  9. 個人體質因素
  10.宿疾誘發
  11. 飲食和飲水不當 忽略了反向姿勢(拮抗肌)的搭配

     

避免肌肉肌腱和韌帶受傷的方法

  1. 針對成因做改善,例如配合適當的呼吸,不要瞬間用力過大。
  2. 多向這方面的真正行家或老師學習。

    

肌肉肌腱和韌帶受傷的處治與治療

  1. 請參考本部落格(博客)如何預防瑜伽運動傷害(一)  
  2. 把握PRICE 的急救原則
      P:Protection 保護患部,
      R:Rest 休息,
      I:Ice 冰敷 
      C:Compression 壓迫(固定患部,減少腫脹),
      E:Elevation 抬高患部(減
少腫脹) 3. 就醫 4. 戴護具
    
   

二、腱鞘囊腫( volar wrist ganglion )

1. 腱鞘是什麼
腱鞘是由兩層結締組織所構成的長管以套在肌腱上。兩層膜之間有滑液,運動時可減少肌腱和骨之間的摩擦,也可避免一些支持韌帶所阻礙,具有保護肌腱的作用。人體的許多部位都有腱鞘,如手腕、足踝關節處等。
  

2. 腱鞘囊腫是甚麼
腱鞘囊腫古名又稱「筋瘤」、「筋結」、「筋聚」,常好發於腕背部腕骨之間的韌帶或關節囊和腕掌部橈側屈腕肌及長拇指張肌之間的腕摺下方,其次在踝前、足背等處也會發生。
   
其形成狀態有(1)關節囊或肌腱韌帶腱鞘所長出來的水瘤(2)關節周圍的滑液囊重覆發炎或慢性發炎(3)肌腱韌帶或關節囊受傷沒有痊癒。
  
腱鞘囊腫的症狀在初期腫塊大小不定,外形呈半球狀或如碗豆,表面光滑,皮膚顏色不變,不粘黏皮膚層,腫塊前後推之不動,左右推之可移動,但是會隨著手腕或踝趾的活動而在皮下滑動。初起質地較軟,按壓有如小球囊樣,富有彈性,日久則會結成纖維性般的腫瘤。手部的腱鞘囊腫大都是良性腫瘤,多發於青年和中年人,女性多於男性(比例約為3:1)。腱鞘囊腫的初期大多不會痛,只有在出力或活動過於頻繁時才會產生痠軟疼痛,或壓的時候也會產生微痛的感覺,但是日久不治若囊腫變大時,則可能妨礙關節或是肌腱的活動,甚至可能因壓迫神經而有麻痛的感覺。

 基礎瑜伽解剖學    
   
3. 腱鞘囊腫的成因

  1) 由於不當外力或勞損造成關節受傷或腱鞘受傷,致使腱鞘內膜襯裡
      破裂,在腱鞘內產生囊腫,而突出於關節或腱鞘附近,在皮下淺表
      形成半球狀隆起,有單房性或多房性的結構。瑜伽練習者的腕部
      腱鞘囊腫常因姿勢不正確,由不當的外力所導致,也有因為練習過度
      產生勞損所致。
  2) 急慢性腱鞘發炎日久不癒所致。
  3) 依中醫理論,認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腎氣虛、氣血虛,又感受風寒,
      導致氣血不通所致。
 

4. 診斷

  1) 依外形判斷。
  2) 利用光筆 ( penlight )、超音波、核磁共振。
  3) 利用空針吸出果膠般的流質。
   

5. 治療

  1) 輕微者,可能會自行吸收,所以觀察即可。
  2) 利用空針抽出流質。
  3) 注射類固醇等消炎藥。
  4) 開刀手術。
  5) 帶護具
  6) 中醫治療法有兩大類,一是用針等方法將流質引出,二是用中藥調理,
      治療原則是調氣血、補虛損、活血化瘀和驅風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baba 的頭像
    minibaba

    靈性使者 - 天人合一

    miniba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