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邱顯峯老師

人體的消化系統簡介

前言

      人體吃進去的食物,除了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和利用外,蛋白質、脂肪和醣類等物質均不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和利用,而必須在消化管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被吸收和利用。消化系統的基本生理功能就是攝取、傳輸、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與排泄廢物。為了達成此目的與功能,人類就需要消化系統。

一、 消化系統與過程簡介

      為了達到吸收、轉化與利用,整個消化系統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所組成。

      消化道是一條起自口腔延續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到肛門的很長的肌性管道,其中經過的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及大腸(盲腸、結腸、直腸)等。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胰腺和肝臟(不含膽囊)、胃腺、小腸腺,它們均藉助導管,將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內。

      人體共有5個消化腺,分別爲: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澱粉酶將澱粉初步分解成麥芽糖)、胃腺(分泌胃液、將蛋白質初步分解成多肽)、肝臟(分泌膽汁、儲存在膽囊中將大分子的脂肪初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稱爲物理消化,也稱作“乳化”)、胰腺(分泌胰液、胰液是對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腸腺(分泌腸液,將麥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將多肽分解成胺基酸,將小分子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也是對醣類,脂肪,蛋白質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

      消化過程包括物理性(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種功能,兩者必須同時進行,才能完成整個消化與吸收。就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種消化液,將複雜的各種營養物質分解爲腸壁可以吸收的簡單的化合物,如醣類分解爲單糖,蛋白質分解爲胺基酸,脂類分解爲甘油及脂肪酸。然後這些分解後的營養物質被小腸(主要是空腸)吸收進入體內,進入血液和淋巴液。這種消化過程叫化學性消化。

      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就是吸收。對於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會經消化道到大腸,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11.消化系統.jpg

二、消化道各部位的消化功能
1. 口腔與食道

      口腔是消化道和呼吸系統的入口,其內覆蓋有粘膜層,位於兩頰、舌下和頜下的唾液腺的腺管都開口於此。口腔後下是咽部。舌頭的功能是感覺食物的味道和攪拌食物。舌頭之所以能感覺味道,其主要原因是,唾液可濕潤與溶解食物,並由舌表面的味蕾來感知味覺。味覺僅能區別甜、酸、鹹和苦味。唾液分泌不足的人,往往味覺不好,進而影響食慾。此外,唾液中所含的黏蛋白也可使食物合成食團,以方便吞咽,此外,粘蛋白可保護胃粘膜,增加胃粘膜抗腐蝕作用。還有,唾液分泌不足,也會導致吞咽困難。另外也有人研究到,唾液不僅對人體的消化有很大的影響,且長期唾液分泌不足的人,易患食道癌。在有些研究裡說,唾液裡含有天然的抗癌因子,所以漱津與嚥津就成為一種很好的養生功法。
      唾液是無色無味的,PH爲6.6到7.1。正常人每日分泌量約爲1.0到1.5升。人的唾液水分占90%以上;有機物主要有粘蛋白、粘多糖、唾液澱粉酶、溶菌酶、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血型物質(a、B、H)、尿素、尿酸和游離胺基酸等;無機物有鈉、鉀、鈣、氯、硫等離子的鹽類以及一些氣體分子。剛分泌出來的唾液是接近無味的,PH值是接近7.0,也就是接近中性,但由於細菌的作用而產生味道,以及偏酸性。
補充說明:唾液的分泌與交感神經有密切關係,當人們緊張、焦慮時,會使交感神經興奮,而抑制了唾液的分泌。

      食物經牙齒嚼碎成爲易於消化的小顆粒。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帶有消化酶覆蓋於這些顆粒表面,並開始消化。唾液裡有澱粉酶,可以將澱粉分解成麥芽糖。胃裡面沒有澱粉酶,所以澱粉在胃裡是不再消化的,而直接到達小腸,在小腸的胰液和腸液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然後經由小腸的毛細血管壁吸收。在未進食時,唾液的流動可洗掉那些能引起牙齒腐蝕和其他疾病的細菌。唾液還含有一些抗體和酶,如溶菌酶,可直接殺滅細菌。所以如果唾液不足,較不容易清除口腔內的有害物質,此外,也容易引起口腔潰瘍。
簡言之,唾液的功用有
1. 濕潤口腔和食物,便於說話和吞咽
2. 不斷移走味蕾上的食物微粒,從而能不斷嘗到食物的味道
3. 清潔和保護口腔,以及修復口腔的傷口
4. 抗菌與抗癌
5. 將食物中的澱粉轉化成麥芽糖

      吞咽是由主動開始,並自動持續下去。吞咽時,會厭會關閉,以防止食物經氣管進入肺臟,口腔頂的後部分(軟腭)升高以防止食物進入鼻腔。咽和食道並沒有消化腺的存在,而僅僅作為食物的管道。
      食道是一個內覆有粘膜層的薄壁肌肉管道,連接著咽部和胃。食物在食管的推進是靠肌肉有節律地收縮和鬆弛,稱爲蠕動。食道的前三分之一是骨骼肌或稱隨意肌,後三分之二是平滑肌或稱不隨意肌。食物經由食道到胃的時間大約只需10秒鐘。

11.口腔与食道.jpg

2. 胃
11.胃.jpg

      胃是一個大的蠶豆形肌性空腔臟器,包括:賁門、胃體(以及胃底)、胃竇和幽門。食物經賁門括約肌,由食道進入胃內。賁門括約肌能防止胃的內容物回流到食道。通過胃的蠕動攪磨食物,可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
      純淨的胃液是一種無色透明的酸性液體,pH值約爲0.9~1.5。正常成人每日胃液分泌量約1.5~2.5L。胃液所含的固體物中的重要成份有鹽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內因子”。

鹽酸

      由胃腺壁細胞分泌的鹽酸又稱胃酸。胃酸存在著兩種形式:一種爲游離酸;另一種爲結合酸,即與蛋白質結合的鹽酸蛋白質。二者的濃度合稱爲總酸度,其中游離酸占絕大部分。鹽酸的分泌機制在正常情况下,胃液中的H+濃度比血液中的高三、四百萬倍。
      鹽酸的作用①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轉變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並爲胃蛋白酶提供適宜的酸性環境;②可抑制和殺死隨食物進入胃內的細菌;③鹽酸進入小腸後能促進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分泌;④分解食物中的結締組織和肌纖維,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性,易於被消化。⑤與鈣和鐵結合,形成可溶性鹽,促進它們的吸收。

胃蛋白酶
  胃腺主細胞分泌入胃腔的胃蛋白酶原是無活性的,在胃酸作用下,轉變爲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已激活的胃蛋白酶對胃蛋白酶原也有激活作用。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質,主要産物是膘和腖(一種肽的型式),少量多肽和胺基酸。但胃蛋白酶必須在酸性較强的環境中才有作用,其最適pH爲2.0,隨著pH的增高,其活性降低。

黏液

      胃內的粘液是由粘膜表面的上皮細胞、胃底泌酸腺的粘液細胞,以及賁門腺和幽門腺分泌的,其主要成份爲糖蛋白。粘液覆蓋於胃粘膜的表面,具有潤滑作用,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對胃粘膜的機械損傷。有的還認爲胃粘膜表面的粘液細胞既分泌很稠的粘液覆蓋於粘膜上,又能分泌HCO-3,黏液和HCO-3構成“粘液-碳酸氫鹽”屏障,此屏障可保護粘膜免受胃酸、胃蛋白酶及其它物質損傷。但如果飲酒過多或服用乙醯水楊酸一類藥物過多或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服用阿司匹林時,就可能破壞這種保護因素而導致損傷,發生胃潰瘍。

內因子

      在人體,內因子是由壁細胞分泌的一種糖蛋白。內因子與食入的維生素B12結合,形成一種複合物,可保護維生素B12不被小腸內水解酶破壞。當複合物移行至迴腸,使與迴腸粘膜的特殊受體結合,從而促進迴腸上皮吸收維生素B12。若機體缺乏內因子,維生素B12吸收不良,影響紅細胞的生成,造成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補充說明

1. 幽門過緊,俗稱是幽門梗阻。患者一般的症狀就是吃一點點東西就胃脹的不得了,想吐。因為食物堵在那裡,引起脹氣。幽門梗阻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經常胃潰瘍的人,潰瘍每好一次就會結一個疤,而幽門又是經常被胃乳糜經常浸泡的地方,所以大部分潰瘍都發生在幽門附近。如果再恰巧在幽門處,那麼潰瘍幾次,幽門就容易被堵起來了。
2. 胃蛋白酶是唯一能消化膠原的酶。膠原是一種動物性的蛋白質。大部分的物質在胃中都無法被吸收,僅能吸收少量的水和無機鹽,以及小量的酒精和阿司匹林。
3. 胃酸的量:正常空腹12小時的胃液殘餘量約爲50ml。在插管成功後持續負壓吸引1h所得的胃液總量稱爲基礎胃液量,正常基礎胃液量爲10~100ml。若大於100ml爲增多,常見於:胃分泌增多,如十二指腸潰瘍、胃泌素瘤等;胃排空障礙,如幽門梗阻、胃蠕動功能减退等;十二指腸液反流等。如胃液量小於10ml爲减低,主要見於萎縮性胃炎、胃蠕動功能亢進等。
4. 食物在胃內停留的時間如下:醣類為1小時左右,蛋白質為2-3小時,脂肪為5-6小時。所以吃含油脂較多的食物,比較不會覺得餓。

3. 小腸
            胃運送食物到第一段小腸即十二指腸。經幽門括約肌進入十二指腸的食物量受小腸消化能力的調節。若食物已充滿,則十二指腸會發出信號使胃停止排空。
            十二指腸接受來自胰腺的胰酶和來自肝臟的膽汁。這些消化液通過奧迪括約肌的開口進入十二指腸,以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腸道通過蠕動來攪拌食物,使其與腸的分泌液混合,也有助於食物消化和吸收。
            小腸液是由小腸粘膜中的小腸腺所分泌。呈弱鹼性,pH值約爲8-9。成人每日分泌量約1~3L。小腸液邊分泌邊吸收,這種液體的交流爲小腸內營養物質的吸收提供了媒介。小腸液中除水和電解質外,還含有粘液、免疫蛋白和兩種酶:腸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和小腸澱粉酶。小腸液的作用主要有二:①消化食物,即腸激酶和腸澱粉酶的作用;②保護作用,即弱鹼性的粘液能保護腸粘膜免受機械性損傷和胃酸的侵蝕,以及免疫蛋白能抵抗進入腸腔的有害抗原。
            小腸液的分泌調節有:食物的消化産物對腸粘膜局部的機械和化學刺激;迷走神經或副交感神經擬似藥;胃泌素、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和血管活性腸肽等胃腸激素等。
            除了小腸液之外,還有存在於小腸粘膜上皮細胞內,分解多肽爲胺基酸的幾種肽酶以及分解雙糖爲單糖的幾種二糖酶,以消化相關物質。
11.小腸.jpg

    十二指腸最開始的10cm左右表面光滑,其餘部分都有皺襞、絨毛和更小的微絨毛。它們顯著地增加了十二指腸表面面積,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位於十二指腸以下的其餘小腸分爲兩部分,即空腸和迴腸,前者主要負責脂肪和其他營養物質的吸收。同樣,腸表面的皺襞、絨毛和微絨毛所形成的巨大表面積使其吸收功能大大增强,使小腸的總面積達200平米。小腸壁血供豐富,它們運載著腸道吸收的營養物質經門靜脈到達肝臟。腸壁分泌的粘液能潤滑腸道及其內容物,水分能幫助溶解食物片段。小腸還釋放小量的酶以消化蛋白、醣和脂肪。

    腸內容物的稠度隨其在小腸中的運行而逐漸改變。在十二指腸時,腸液被迅速泵出以稀釋胃酸。當腸內容物經過下段小腸時,由於水、粘液、膽汁和胰酶的加入而變得更加稀薄。

    簡單來說,小腸可吸收大部分無機鹽、葡萄糖和維生素、胺基酸、甘油、脂肪酸和水,是消化道中吸收水分最多的一個器官,其次才是大腸。所以說,人體營養素最主要的吸收場所是小腸。小腸的長度大約是6公尺,直徑約2.5公分,而食物在小腸內停留時間大約是3~9個小時。

補充說明:

1. 一般來說,毛細淋巴管壁的通透性比毛細血管大,一些不易透過毛細血管的大分子,如蛋白質、細菌、異物、癌細胞等較易進入毛細淋巴管內,並隨淋巴循環轉移到各處。小腸內所吸收的營養素,除了脂肪酸和甘油是被毛細淋巴管所吸收,其餘是由毛細血管吸收。由於小腸絨毛內的毛細淋巴管可吸收脂肪,使淋巴成乳糜狀,故稱乳糜管。
2. 小腸中的多核酸酶(核苷酸酶)或磷酸酯酶可促進胰核酸酶將核酸降解為單核苷酸。

4. 胰腺
    胰腺有兩種基本的組織成分:有分泌消化酶的胰腺腺泡和分泌激素的胰島。消化酶進入十二指腸,而激素進入血液。消化酶在胰腺腺泡産生後,經各種小管彙集到胰管,然後在奧迪括約肌處加入膽總管,故胰酶與膽汁在此處匯合,再一併流入十二指腸。胰腺分泌的激素有四種: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是升高血糖;B細胞分泌胰島素,作用是降低血糖;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抑制上述A和B兩種細胞激素的釋放;PP細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腸運動、胰液分泌和膽囊收縮。
    胰液是無色無味的鹼性液體,pH爲7.8~8.4,滲透壓與血漿相等,成人每日分泌量爲1~2 L。胰液的成分除了水外還包括無機物,如鈉離子、氫離子、碳酸氫根離子等;有機物主要是各種消化酶。

1. 碳酸氫鹽:由胰腺小導管上皮細胞分泌。細胞內含有豐富的碳酸酐酶,可催化C02和H20結合形成碳酸,後者又解離出碳酸氫根離子,其濃度可達140mmo/L,比血漿濃度高5倍。碳酸氫鹽主要生理作用是:①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胃酸,保護腸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蝕。②爲小腸內多種消化酶的活性提供適宜的pH環境。
2. 胰澱粉酶由胰腺腺泡細胞分泌,是一種a-澱粉酶,不需要激活就具有活性,最適pH爲6.7~7.0。其生理作用是水解澱粉、醣原及其他碳水化合物爲糊精、麥芽糖、麥芽寡糖,但不能水解纖維素。胰澱粉酶水解速度快,效率高,在小腸內,澱粉與胰液接觸約10分鐘即可完全水解。
3. 胰脂肪酶由胰腺腺泡細胞分泌,不需要激活就具有活性,最適pH爲7.5~8.5。其生理作用是分解脂肪爲脂肪酸、甘油一酯及甘油。但胰脂肪酶對脂肪的分解需要胰腺分泌的輔酯酶的存在,後者對膽鹽有較高的親和力,使得胰脂肪酶、輔酯酶和膽鹽形成複合物,有助於胰脂肪酶錨定在脂滴表面發揮作用,防止膽鹽將胰脂肪酶從脂肪表面清除出去。此外,胰液中還含有膽固醇酯酶,水鰓膽固醇酯爲膽固醇和脂肪酸;磷脂酶A2水解卵磷脂爲溶血卵磷脂。溶血卵磷脂能破壞細胞膜結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磷脂酶A2水平增高。
4. 蛋白水解酶由胰腺腺泡細胞以酶原形式分泌,主要有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彈性蛋白酶、羧基肽酶。胰蛋白酶原可被腸致活酶(腸激酶)激活爲胰蛋白酶,産生的胰蛋白酶本身也可激活胰蛋白酶原(自身激活);胰蛋白酶還可激活糜蛋白酶原、彈性蛋白酶原及羧基肽酶原,使它們分別轉化爲相對應的酶,具有活性。其生理作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都能分解蛋白質爲脲和腖,二者協同作用則使蛋白質進一步分解爲小分子多肽及胺基酸。多肽可被彈性蛋白酶或羧基肽酶分解爲胺基酸。胰液中還有RNA酶和DNA酶,可水解核酸爲單核苷酸。此外,糜蛋白酶還有較强的凝乳作用。

補充說明:

1. 胰腺是唯一可以分泌脂肪酶的腺體。當胰腺發炎的時候,不宜食用脂肪。
2. 消化澱粉的三種酶液:唾液、胰液、小腸液。
3. 消化蛋白質的兩種酶液:胃液、小腸液。

5. 肝臟
    食物的營養成分被吸收進入小腸壁,而小腸壁有大量的毛細血管供血。這些毛細血管匯入小靜脈、大靜脈,最後經由門靜脈進入肝臟。在肝臟內,門靜脈分爲許許多多細小的血管,流入的血液即在此進行處理。
    肝臟對血液的處理有兩種形式:清除從腸道吸收來的細菌和其他異物;進一步分解從腸道吸收來的營養物質,使其成爲身體可利用的形式,並經由血液流入體循環。
    肝臟産生的膽固醇佔全身膽固醇的一半以上,其餘來自食物。大約有80%肝臟所産生的膽固醇是用於製造膽汁。此外,肝臟也分泌膽汁,並儲存於膽囊,以供消化時使用。膽汁沒有腺體,無法起到消化作用,但可以促進脂肪乳化,並使脂肪從大顆粒變成小顆粒,以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11.肝.jpg

6. 膽囊與膽道
  由肝臟分泌出來的液體,味苦,黃綠色。一部分先進入膽囊,另一部分直接排入腸腔,經過濃縮和儲存後再在進食時輸入腸腔。對脂肪吸收與消化有重要的作用,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膽汁的顔色取决於其中膽色素的種類和濃度,可由金黃色變爲深綠色。由肝直接分泌的膽汁呈金黃色或橘棕色,而經膽囊貯存的膽汁則因濃縮而呈深綠色。膽汁呈弱鹼性,pH爲7.4;膽囊中的膽汁則因磷酸氫鹽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爲6.8。
  膽汁流出肝臟後,經左右肝管流入二者合併而成的肝總管。肝總管與來自膽囊的膽囊管匯合成膽總管。胰管就是在膽總管進入十二指腸處匯合到膽總管的。
  膽汁是由膽色素、膽鹽、膽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及無機鹽鉀、鈉、鈣等組成,但膽汁中無消化酶。進食或食物在消化道內,都可引起膽汁分泌增加。成人每日分泌量約800~1000ml。高蛋白食物可使膽汁分泌量增多。
  膽色素是血紅蛋白細胞破壞後的分解産物。膽鹽主要是由結合的膽汁酸所形成的鈉鹽,而膽固醇則是膽汁酸的前身。
  未進餐時,膽鹽在膽囊中濃縮,僅有小量膽汁來自肝臟。當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通過一系列的激素和神經信號引起膽囊的收縮,膽汁則被排入十二指腸,並與食物混合。膽鹽排入小腸後,絕大部分仍可由小腸粘膜吸收入血液,再入肝臟組成膽汁,這叫膽鹽的腸肝循環。一天大約循環10~12次。在每一次經過腸道時,小量的膽鹽會進入結腸,並由細菌將其分解爲各種成分。一些成分被再吸收,其餘隨糞便排出體外。
  膽固醇是肝臟脂肪代謝的産物。在正常情况下,膽汁中的膽鹽和膽固醇的適當比例是維持膽固醇成溶解狀態的必要條件。當膽固醇分泌過多或膽鹽减少時,膽固醇將沉澱下來,這是形成膽石的一種原因。
  膽汁主要是通過膽鹽和膽汁酸而起作用的。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爲乳化劑而乳化脂肪,以减小脂肪的表面張力,使之成爲微滴分散於水溶液中,從而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膽汁酸可以與脂肪酸結合形成水溶性複合物,以促進脂肪酸的吸收。此外,膽汁對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也具有重要意義。膽汁在十二指腸中可中和一部分胃酸,它還是促進膽汁自身分泌的一種體液因素。
附註:藥物和其他廢物也在膽汁中排出,隨後被排出體外。

11.膽道.jpg

 7. 大腸

  大腸由升結腸(右側)、橫結腸、降結腸(左側)和乙狀結腸組成,最後連接直腸。闌尾是一較小的、手指狀小管,突出於升結腸靠近大腸與小腸連接的部位。大腸也分泌粘液,並主要負責糞便中水分和電解質(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的吸收。腸內容物到達大腸時是液體狀,但當它們作爲糞便到達直腸時通常是固體狀。生長在大腸中的許多細菌能進一步消化一些腸內容物,有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大腸中的細菌還能産生一些重要物質,如維生素K。這些細菌對健康腸道的功能是必需的。一些疾病和抗生素能破壞大腸中各種細菌間的平衡,産生炎症,導致粘液和水分泌的增加,引起腹瀉。大腸的長度大約與身高一樣,約1.5~1.9公尺長,直徑約6公分。

11.大腸.jpg

8. 直腸與肛門
  直腸是緊接乙狀結腸下面的管腔,止於肛門。通常,由於糞便儲存於降結腸內,故直腸腔是空的。當降結腸裝滿後,糞便就會排入直腸,引起便意。成人和年長兒童可忍住便意,一直到他們到達厠所。嬰兒和年幼兒童則缺少這種爲推遲排便所必需的肌肉控制。
  肛門是消化道遠端的開口,廢物就由此排出體外。肛門,部分由腸道延續而成,部分則由體表所組成,包括皮膚。肛門內面是腸粘膜的延續。肛門的環狀肌肉(肛門括約肌)使肛門保持關閉。


備註

1. 消化系統中,各器官間和各腺體間是相互和諧作用的,而非單獨作用。
2. 激素可能指的是酶或荷爾蒙。
3. 糞便的顏色是由膽色素所形成的。
4. 排除糞便稱為排遺,排除小便稱為排泄。
5. 人的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大約是9公尺長。
6. 從口腔進入的食物,大約需要15~30小時才會排到肛門。
7. 消化道的主要括約肌有:賁門、幽門、膽胰管與小腸的交界處、小腸與大腸的交接處、肛門等。
8. 有關五大營養素的消化吸收,在先前各篇營養素中都有簡略敘述過了,各位也可以參考。

三、消化系統各部功能彙整

消化道

 

消化腺

口腔

牙齒嚼碎食物;舌頭幫助吞嚥

 

唾液腺

濕潤與溶解食物;清潔和保護口腔;分解澱粉成麥芽糖;抗菌與抗癌

吞嚥食物;會厭可防止食物誤入氣管

 

肝臟

分泌膽汁乳化脂肪;儲存維生素和鐵;清除舊的血細胞、解毒

食道

藉由蠕動,傳送食物

 

胰腺

調節血糖;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胃酸,保護腸粘膜免受强酸侵蝕;分解蛋白質、脂肪和醣類;分解核酸

儲存食物、混合食物;蠕動和攪磨食物,以成為食糜

 

胃腺

抑制和殺死細菌;分解食物中的結締組織和肌纖維;幫助鈣鐵的吸收;水解蛋白質成為多肽;消化膠原蛋白;保護胃黏膜,幫助維生素B12的吸收

小腸

攪拌食物,吸收水分、無機鹽和各種營養物質

 

腸腺

分解蛋白質、脂肪和醣類;保護腸粘膜免受機械性損傷和胃酸的侵蝕;抵抗進入腸腔的有害抗原;分解核酸

大腸

吸收水分和製造部份維生素;共生腸道菌;此外,闌尾與免疫有關,但不參與消化

 

 

 

肛門

排除廢物,如食物殘渣、脫落的細胞、細菌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baba 的頭像
    minibaba

    靈性使者 - 天人合一

    miniba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