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邱顯峰老師   
 
 關節 (Joints)一總論
bone4-1.png 


bone4-2.png  
 
關節在解剖學上指的是兩塊或兩塊以上的骨之間能活動的連接。
可分為一、不動關節,二、可動關節

一、不動關節又分為(一)纖維性,(二)軟骨性關節。
(一)纖維性關節又有1. 縫隙連接,例如顱骨之間。2. 韌帶聯合:介於其間的纖維性結締組織形成一層骨間膜或韌帶,例如尺骨與橈骨之間的連接是由前臂的骨間膜與肘的斜索(obligue cord)組成。3. 釘狀關節:其中一個圓錐狀突起插入一個窩狀部,例如莖狀突在顳骨中,或牙在牙槽內

(二)軟骨性關節又有1. 軟骨結合:藉助透明軟骨構成的連接,通常是暫時性的,在成人以前介於其間的透明軟骨一般都已變成骨,例如胸骨。2. 聯合(Symphysis):其骨對合面由纖維軟骨板緊密連接,例如椎間盤。
 
 
二、可動關節(Synovia,滑液關節、滑膜關節)
可動關節的兩塊骨之間會有腔隙,關節面會有關節軟骨,整個關節在外形上是一個關節囊。它由外面的纖維膜 Membrana fibrosa (緻密結締組織)和內面的滑膜 Membrana synovialis (類似表皮組織的結締組織)組成。具有關節韌帶以穩定關節。關節韌帶可分為囊外韌帶和囊內韌帶兩種,後者會部分過渡成為滑膜。關節囊內是具有腔隙的關節腔,其內有粘性液體填充,稱為滑液,它是滑液膜的分泌物。
 
 
滑液關節(Synovia)
滑液關節具有關節腔,以隔開形成關節的骨骼,屬於可動關節,可做自由運動。滑液關節可分成3種運動類型(單軸、雙軸和多軸關節)與6種構造型態。

1.單軸關節:只能在一個軸上運動
樞紐關節(Hinge joint,又稱屈戊關節、鉸鏈關節)》是於一個平面內移動的關節,一個圓柱體鑲嵌在一個彎曲的凹窩中。這些骨塊可上下運動,做屈曲&伸直,但無法左右移動可以。
例:肘關節,由肱骨、尺骨和橈骨所構成;膝關節,由股骨、腓骨和脛骨所構成;踝關節,距骨、脛骨和腓骨所形成;手指關節;足趾關節。

車軸關節(Pivot joint,又稱樞軸關節、寰(環)軸關節)》骨骼的圓面或尖面和部分骨骼部分韌帶所形成的環狀結構形成關節,可以旋轉。
例:頸部脊椎---寰椎與軸椎(寰椎是頸椎第一節C1,軸椎是第二節C2,又名樞椎);肘部的橈尺關節。


2.雙軸關節:可在兩個軸上運動
橢球關節 (Ellipsoidal joint,橢圓關節),又稱髁狀關節》具有一個卵形頭,嵌在一個卵形杯中,卵形杯僅能包覆半球形的卵形頭,並不像杵臼關節完全包覆。兩塊骨塊可相對前後或左右移動,為特化的球窩關節。
例:腕部橈骨與腕骨之間;掌骨與指骨的「掌指關節」(大拇指除外)。

鞍狀關節(Saddle joint)》兩骨之間的關節為馬鞍狀,可做多方向運動。
例:大拇指與掌骨之間關節


3.多軸關節:可做各方向的運動
滑動關節(Gliding joint),又稱平面關節(Plane joint)》骨骼的關節面是平的,兩骨塊間彼此滑過而產生動作,可進行多方向的相對移動,但只能在小範圍內有限度的滑動。
例:腕骨之間;跗骨之間;肩峰與鎖骨之間;脊椎骨的關節突之間

球窩關節(Ball and socket joint),又稱杵臼關節》骨骼的球狀面嵌入另一骨骼的杯狀凹陷內,可做各方向的運動.
例:肩關節;髖關節
   
 
關節(另一種敘述法)
  關節(joint, articulation)是骨與骨連結的地方,由結締組織完成連結的任務。按關節的可活動程度,可分為不動關節(immovable joint, synarthrosis),半動關節(semi-movable joint, hemiarthrosis,微動關節)及常動關節(movable joint, diarthrosis,可動關節),人體大部分的關節都屬於常動關節。

•  不動關節(immovable joint, synarthrosis)是骨與骨之間以結締
    組織相連結,中間並沒有任何間斷和縫隙(例:顱骨之間的連結)。

•  半動關節(semi-movable joint, hemiarthrosis)是骨與骨之間以
    軟骨組織直接相連結,軟骨有呈列縫狀的空隙,活動範圍只有很小
   (例:椎骨的運結)。

•  常動關節(movable joint, diarthrosis)是骨與骨之間的連結
     組織中有空隙,失去了連續性(例:肩關節、膝關節)。

   
 
  關節的主要結構有關節面及關節軟骨、關節囊和關節腔。有些關節還有滑膜囊、關節內軟骨、韌帶和滑膜壁等輔助結構。關節的靈活性和運動幅度主要受下列因素所影響:

•  關節面積大小的差別:構成關節的兩個關節面的面積相差越大,
    關節越靈活,運動幅度也越大,但穩固性就差。

•  關節囊的厚薄與鬆緊程度:關節囊薄而鬆弛則關節越靈活,
    運動幅度越大,但穩固性差;關節囊厚而緊則關節靈活性差,
    運動幅度亦小,但穩固性卻高。

•  關節韌帶的多少與強弱:關節韌帶多而強則關節越穩固,但運動幅度
    卻小,關節亦欠靈活;關節韌帶少而弱則運動幅度大,關節也越靈活,
    但穩固性則差。

•  關節周圍的骨結構:關節周圍有骨突起,就會阻礙關節的活動,
    因而影響其靈活性及運動幅度。

•  關節周圍肌肉的體積、伸展性和彈性:關節周圍肌肉的伸展性和
    彈性好,則關節的運動幅度大而靈活;反之則小而差。此外,關節
    周圍肌肉的體積太大亦會影響到關節的
    靈活性與運動幅度。

•  年齡:兒童及少年的軟組織內水分較多,彈性亦好,所以關節的
    運動幅度大。隨著年齡的增長,軟組織內的水分減少,彈性亦下降,
    關節的運動幅度亦因而逐漸下降。

•  性別:女性軟組織內的水分和脂肪較多,所以彈性比男性好,關節的
    運動幅度也較大。

•  訓練水平:訓練水平高的人,他們關節的靈活性與運動幅度都一般較
    高。

  
  
 
鍛鍊對骨骼和關節的影響
  長期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可促進骨骼的新陳代謝,使到骨的內部結構得到進一步的改善(例:骨小樑按張力和壓力的變化而排列得更加整齊和有規律),因而使骨骼變得更加粗壯和堅固,不易折斷及變形。反之,若訓練不當,便會使到骨骼朝著不正常的方面發展。
  
  不同的運動項目對人體不同部位骨骼的影響亦有所差異。例如,經常從事跑和跳的運動員,他們的跑跳動作對下肢骨的影響較大,對上肢骨的影響較小。又例如:跳遠運動員踏跳腳第二蹠骨的直徑增大、芭蕾舞演員的第二及第三蹠骨的骨密質增厚、足球員第一蹠骨的骨密質亦增厚等。就算在同一個人身上,若肢體所承受的負荷比較平均(例:游泳),兩側骨骼的發展亦相同;倘若某一側所承擔的負荷通常較大(例:投擲、拍類運動、劍擊等),則這一側的發展就越明顯。
   
  有系統的體育鍛鍊還可以使骨關節面骨密度增厚,從而能夠承受更大的負荷。體育鍛鍊亦可以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使肌腱和韌帶變粗,令關節軟骨增厚,這都大大提高了關節的穩固性。不過,為了保持關節的靈活性及運動幅度,應該有系統地進行柔軟度練習(例:伸展運動),使到關節的穩固性與靈活性及運動幅度能夠同時得到均衡的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ba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