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邱顯峯老師 |
整理:孫曉陽 |
基礎解剖學(五)與瑜伽體位法相關的神經學、內分泌學簡介
一、神經系統 :
(一) 神經系統為身體的控制中樞及聯絡網。神經系統有三項主要功能 : 1 感覺體內及外在環境的變化。2 解釋這些變化。3 對這些解釋以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的形式產生反應。經由感覺整合及反應,神經系統是維持身體恆定的最快方法,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共同來維持身體的恆定,其作用速率較內分泌系統快,但作用範圍卻不及內分泌系統來得廣。 神經系統有兩個主要部份 : 中樞神經系統及周圍神經系統。這兩個系統又有更小的區分,如下圖。
![]() |
|||||||||||||||||||||||||||||||||||||||||||||||||||||||||||||||||||||||||||||||||||||
中樞神經系統為整個系統的控制中樞,由腦與脊髓所組成。所有身體的感覺如果要被解釋和被執行,必須由接受體將這些感覺傳送到中樞神經系統。所有刺激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的神經衝動亦需通過中樞神經系統。 將腦與脊髓連結至接受體、肌肉或腺體的各種神經突起組成周圍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又分輸入 (感覺) 系統和輸出 (運動) 系統。輸出系統再被細分成體神經系統和自律神經系統。體神經系統由將訊息從中樞神經系統傳達至骨骼肌組織的輸出神經元所組成,只有骨骼肌產生動作且是在意識控制下,因此它是隨意的。相反的自律神經系統包括將訊息由中樞神經系統傳至平滑肌、心肌及腺體的輸出神經元,它經常是不隨意的。內臟接受由自律神經的交感及副交感來的神經纖維。一般,交感和副交感對器官運動的控制上作用相反。 |
|||||||||||||||||||||||||||||||||||||||||||||||||||||||||||||||||||||||||||||||||||||
![]() 圖1. 脊髓與脊神經 |
|||||||||||||||||||||||||||||||||||||||||||||||||||||||||||||||||||||||||||||||||||||
(二) 神經組織可分為白質和灰質兩種,白質為髓鞘軸突的聚集,灰質含有神經細胞體及樹突或成束的無髓鞘軸突及神經細胞。 (見圖2) |
|||||||||||||||||||||||||||||||||||||||||||||||||||||||||||||||||||||||||||||||||||||
![]() |
|||||||||||||||||||||||||||||||||||||||||||||||||||||||||||||||||||||||||||||||||||||
「神經」是位於中樞神經系統外面的神經纖維束,大部分是白質。神經節為中樞神經系統外的神經細胞聚集而成,為灰質團塊。 「徑」是位於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纖維束,可以在脊髓內往上或往下行走。把神經衝動往脊髓上方傳導的稱為上升徑,與感覺衝動的傳導有關。將神經衝動往脊髓下方傳導的稱為下降徑,為運動徑。 (三) 脊髓是一圓柱形構造,連接於延腦,由枕骨大孔延伸至第二腰椎的位置。外觀有二個明顯膨大部,頸膨大部由第1頸椎延伸至第4胸椎,分佈至上肢的神經由此開始,腰膨大部由第9胸椎延伸至第12胸椎,分佈至下肢的神經由此開始,腰膨大部以下,脊髓變細而成一圓椎終止於第1與第2腰椎間的間盤位置。終絲為脊髓的非神經纖維組織,由脊髓圓錐起,往下延伸至尾椎並附著於尾椎上。終絲大部分由軟腦膜組成。 (四) 脊髓是位於脊柱的椎管內,受到脊椎骨,脊椎韌帶,腦脊髓液及三層膜的保護,最外層的膜是硬腦膜,中間層是蜘蛛膜,最內層為軟腦膜。在蜘蛛膜與軟腦膜之間為蜘蛛膜下腔,為腦脊髓液的循環處。而脊髓被軟腦膜的膜狀延伸物—齒狀韌帶,懸浮在硬腦膜鞘的中間位置。此韌帶保護著脊髓,防止其受到衝擊與突然的位移。 脊髓同時由灰質及白質所組成。灰質在白質內形成—H的形狀。在灰質的中央有一小小的空隙,稱為中央管。此中央管貫穿整條脊髓,並與第四腦室相連,其內含有腦脊髓液。 脊髓的第一個主要功能為 : 由末梢將感覺傳導至腦部及由腦部將運動衝動傳導至末梢。第二個主要功能為 : 當作反射中樞,將感覺性神經衝動轉變為運動性神經衝動。 (五) 脊神經共有31對。包括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薦神經和1對尾神經。脊神經是依照其所出現的位置給予命名及編號。第一對頸神經位於環椎與枕骨之間,其餘是由相鄰脊椎之間的椎間孔離開脊柱。脊髓終止於第1或第2腰椎,因此下面的腰神經,薦神經及尾神經在脊椎出現以前必須往下降至他們的孔,此種排列構成了馬尾。 一脊神經在脊髓上有兩個附著點,一後根及一前根。後根與前根在椎間孔處合併成一脊神經。因為後根含有感覺纖維,而前根含有運動纖維,所以脊神經為混合神經。 |
|||||||||||||||||||||||||||||||||||||||||||||||||||||||||||||||||||||||||||||||||||||
![]() 圖3. 典型脊神經的分歧 |
|||||||||||||||||||||||||||||||||||||||||||||||||||||||||||||||||||||||||||||||||||||
一脊神經離開椎間孔後形成幾個分枝。一為背枝,分佈到背部背面深層的肌肉及皮膚。其二為腹枝,分佈到背部表層的肌肉及四肢的所有構造和外側與腹側的軀幹。其三為交通枝,連結交感神經。此外還有脊髓膜分枝,此分枝經由椎間孔進到脊管,而後分佈到脊椎、脊椎韌帶、脊髓的血管和腦脊髓膜。 (見圖3) (六) 神經叢 : 除了胸神經 (T2-T11) 以外,脊神經的腹枝並不直接分佈到身體,而是在兩側與鄰近的神經合併成網狀構造,稱為神經叢。主要的神經叢,包括頸神經叢 (C1-C4)、臂神經叢 (C5-T1)、腰神經叢 (L1-L4)、薦神經叢 (L5-S3) 及尾神經叢 (S5和CO1),胸神經的T2-T11,直接分佈到肋間隙。 (七) 皮節 (身體表面感覺神經的分佈) : |
|||||||||||||||||||||||||||||||||||||||||||||||||||||||||||||||||||||||||||||||||||||
![]() 圖 4. 脊神經至皮節的分佈 |
|||||||||||||||||||||||||||||||||||||||||||||||||||||||||||||||||||||||||||||||||||||
除了C1外,所有的脊神經皆分佈到皮膚。由脊神經的後根 (感覺神經) 所分佈的皮膚節段稱為皮節。對皮節的認識,可以判斷那一節的脊髓或那一脊神經的功能不正常。舉例說明 : 當皮節分佈圖上的C6部位有異常現象時 (例如無力),則可推斷第六頸神經 (C6) 可能有問題。相反的,當知道第六頸神經 (C6) 有問題時,則皮節分佈圖上C6部位的功能就會受影響。 (見圖4) 為了方便辨識神經的相關作用部位及其症狀,特列表於下,以供參考。 |
|||||||||||||||||||||||||||||||||||||||||||||||||||||||||||||||||||||||||||||||||||||
|
|||||||||||||||||||||||||||||||||||||||||||||||||||||||||||||||||||||||||||||||||||||
(八) 自律神經 (自主神經) : 神經系統中調節平滑肌,心肌及腺體活動的部份稱為自律神經系統。在功能上它經常在不隨意的控制下操作。此系統開始被稱為自律的,但現已知自律系統在構造上和功能上並非與中樞神經系統無關,它受到腦內的中樞所調節,特別是受大腦皮質、下視丘及延髓的調節。 自律神經系統包含兩大部分,交感和副交感。除少數例外,所有接受自律神經的器官,均受此兩部分的支配,因為兩者的作用是相互拮抗。例如,一器官的交感刺激過盛或過速,則副交感會發出相對的刺激,使其作用減緩。通常,自律神經系統所屬的器官,均含有等量的交感與副交感作用,但由於情緒的影響,某些器官會接受其中之ㄧ較多的衝動。 (見圖5和圖6) 自律神經系統實是一支配體內臟器的運動系統,有別於支配骨骼肌的隨意運動系統。自律神經系統的標的器官是 1 具分泌功能的腺體,如肝、唾液腺、汗腺。 2 含有平滑肌的器官,如胃、腸、子宮、膀胱、血管和眼睛的虹彩等。 3 心肌。 自律神經的內臟輸出是由二個神經元組成,一個是節前神經元,一個是節後神經元。節前神經元將衝動由中樞神經系統傳至自律神經節,而節後神經元將衝動由自律神經節傳至內臟動作器。 交感神經的節前細胞體位於脊髓的胸椎T1至T12和腰椎L1至L4的灰質側角,因此又叫胸腰神經。每一脊髓神經都有兩交通枝與交感神經相連結。交感神經節彼此又相連結,形成外觀類似兩條項鍊分別在脊椎的兩側。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細胞體位於腦幹的第三、七、九、十腦神經的神經核與脊髓的薦椎S2-S4的灰質側角,因此又叫腦薦神經。 |
|||||||||||||||||||||||||||||||||||||||||||||||||||||||||||||||||||||||||||||||||||||
![]() |
|||||||||||||||||||||||||||||||||||||||||||||||||||||||||||||||||||||||||||||||||||||
![]() 圖 6. 副交感神經系統 |
|||||||||||||||||||||||||||||||||||||||||||||||||||||||||||||||||||||||||||||||||||||
器官對自律神經的反應相當多,以下略舉數項 : |
|||||||||||||||||||||||||||||||||||||||||||||||||||||||||||||||||||||||||||||||||||||
|
|||||||||||||||||||||||||||||||||||||||||||||||||||||||||||||||||||||||||||||||||||||
由上表得知,一般而言,交感神經會加速反應,副交感神經會降低反應。例如交感神經會使心跳速率加快,副交感神經會使心跳速率降低。但是胃和膀胱則與一般的反應相反 (如心臟等),交感神經反而會抑制和舒張平滑肌的動作,而副交感神經卻使平滑肌加速和收縮作用。 (九) 由研究顯示,超覺冥想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M) 可改變生理反應,受試者的代謝速率及血壓皆降低,而氧的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除同時削減。同時,其心跳速率下降,腦部α波增強,血中的乳酸量劇減,且皮膚的電阻增加。後面四種反應是精神高度鬆弛狀態的特性。這些反應為整合反應。低的代謝狀況是交感神經去活化所造成。由於整合反應的存在,使人聯想到中樞神經系統對自律神經系統存在著某種控制。 |
|||||||||||||||||||||||||||||||||||||||||||||||||||||||||||||||||||||||||||||||||||||
二、內分泌系統 : |
|||||||||||||||||
(一) 體內恆定現象的維持是靠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共同作用。神經系統是藉電的衝動來執行其功能,而內分泌系統則以其釋放的荷爾蒙來影響。神經系統的作用是引起肌肉的收縮或腺體的分泌,而內分泌的影響是使組織代謝活動變化。神經衝動的產生比荷爾蒙的分泌來得快,但效果較短暫。這兩大系統間可以相互影響,例如神經系統的某些部份可以刺激或抑制荷爾蒙的分泌,而反過來,荷爾蒙也能刺激或抑制神經衝動的流動。 (二) 腺體可區分為外分泌腺和內分泌腺兩種。外分泌腺指腺體本身有特殊的管狀結構,腺體的分泌物經由導管直接排出去作用,如唾液腺。內分泌腺為無管腺,其分泌物直接被分泌至分泌細胞周圍的細胞外空間,而後進入微血管內隨血液循環被送至其標的組織發生作用。內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質稱為荷爾蒙 (HORMONE) 或激素。任何荷爾蒙要產生其效果,必須與“標的細胞”或“標的器官”的接受體結合,而改變它們的活動。身體的內分泌腺包括松果體、腦下垂體、下視丘、甲狀腺、副甲狀腺、 (胸腺) 、 腎上腺、胰臟、卵巢、睪丸、腎、胃、小腸及胎盤。這些腺體中,有些是同時為外分泌腺及內分泌腺,例如胰臟。 (見圖7) |
|||||||||||||||||
|
|||||||||||||||||
(三) 內分泌腺的荷爾蒙並非製造完成即分泌出來,而是貯存著,其分泌多寡受下述三種機轉控制 : 1. 神經控制 : 指荷爾蒙的分泌受腦內某部位的神經刺激影響。如情緒緊張時,腎上腺的分泌增高。 2. 液遞控制 : 指荷爾蒙的分泌受血液內某種物質含量增減的影響。如血糖增高,胰島素的分泌就會增加。 3. 交互抑制性控制或回饋控制 : 指兩個腺體的分泌互為影響。例如甲狀腺素分泌低時,腦下垂體會分泌促甲狀腺素以刺激甲狀腺素分泌,而當甲狀腺素分泌增高到某種程度又回饋抑制促甲狀腺素的分泌。 (四) 各腺體略述於下 : 松果體 : 位於第三腦室頂。在青春期以後松果體開始鈣化,此種鈣的沉積稱為腦砂。目前對松果體的功能尚不確定。Melatonin 為松果體所分泌的一種荷爾蒙,它可藉由抑制促性腺素而對生殖活動產生抑制作用。松果體分泌Melatonin具有週期性,每天晚上在血中含量升高,到了白天即回降,呈現日週期節律,與光週期有關。其它在松果體被發現的物質包括 : NE、GnRF、GABA、組織胺 (Histamine) 及血清胺 (Serotonin)。(目前已知的分泌激素約有二十多種) 腦下垂體 : 位於蝶鞍內,附著在下視丘。分前葉與後葉。前葉分泌如下 : |
|||||||||||||||||
|
|||||||||||||||||
後葉分泌如下 : |
|||||||||||||||||
|
|||||||||||||||||
由上可知腦下垂體所分泌的荷爾蒙可調節多種身體活動,並影響其它內分泌腺的分泌,有“腺體首領”之稱。 下視丘 : 為間腦的一小部份,形成第三腦室的底板及部分的側壁。主要功能如下 : 1. 控制並整合自律神經系統對平滑肌的刺激,心肌收縮速率的調節及腺體分泌的控制。 2. 參與接收由內臟來的感覺衝動。 3. 為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之間的主要調節者。當下視丘測得身體的某些變化時,它釋放調節因子的化學物質來刺激或抑制腦下垂體前葉釋放調節身體各種生理活動的荷爾蒙。下視丘亦製造抗利尿激素及催產激素兩種荷爾蒙,而被送至腦下垂體後葉貯存,當身體需要時,這些荷爾蒙由貯存處被釋放。 4. 它是精神控制肉體現象的中樞。 5. 它與憤怒及攻擊的情感有關。 6. 它控制正常的體溫。 7. 調節食物的攝取。 8. 它含有口渴中樞。 9. 它是維持清醒狀態及睡眠類型的中樞之ㄧ。 10.它存在一自我維持振動器的性質,而當作一引導者以推動很多的生物節律。 甲狀腺 : 位於喉部的正下方,主要分泌如下 : 1. 甲狀腺素 (T4) 和三碘甲狀腺素 (T3) : 主要功用為調節新陳代謝、生長與發育及神經系統的活動。 2. 降鈣素 (CT) : 主要功用為利用加速骨頭對鈣的吸收而降低血鈣量。 副甲狀腺 : 位於甲狀腺側葉後面,每側上下各一個,共計四個。分泌副甲狀腺素,其主要功用為 1 調節血中鈣質與磷質的濃度。2 增進腎小管對鈣的再吸收,而加速磷的排出。3在維他命D存在時,可刺激腸管對鈣離子的再吸收。 胸腺 : 成扁平狀兩葉位於胸骨後面胸腔內,在小孩時較大,青春期後逐漸萎縮。傳統上視為內分泌腺,近代則歸入淋巴系統研究。 腎上腺 : 有一對分別位於左右腎上方呈三角形。 分皮質部和髓質部,各分泌不同的激素。 皮質部分泌 : 1 礦物皮質固醇,可增加鈉及水的再吸收並降低鉀的再吸收。 2 醣皮質固醇,可促進正常的新陳代謝,幫助抗危急並當作抗發炎劑。 3 少量性激素。 髓質部分泌 :1 腎上腺素,功能和交感神經系統類似,有應付緊急的功能。 2 正腎上腺素,功能和腎上腺素類似。 胰臟 (胰島細胞) : 有外分泌腺和內分泌腺,內分泌腺分泌兩種激素 : 1 胰島素,可降低血糖。 2 升血糖素,可升高血糖。 睪丸 : 分泌睪丸酮,與第二性徵的發育及正常發育和功能維持有關,附屬腺體有三 : 1 精囊,其上皮可分泌富含果糖的鹼性液體,以提供精子代謝所需的營養。 2 前列腺,分泌前列腺素有助於精子的運動,並可刺激子宮收縮,減短精子授精前的路程。 3 尿道球腺體,分泌黏液以為潤滑作用,並中和尿液和陰道的酸性。 (前列腺位於膀胱口往前陰的尿路兩側,通常是透過肛門用手指向內觸診) (附註 : 精子的成熟是受腦下垂體濾泡成熟促激素 (FSH) 影響,腦下垂體切除後,睪丸即萎縮,也無法分化成精子。睪丸亦分泌抑制素 (一種荷爾蒙) 可抑制腦下垂體FSH的分泌,而調節精子產生的速率。) 卵巢 : 分泌女性素 (動情素) 和黃體素。前者與第二性徵的發育有關。後者與月經週期及受精卵子著床和妊娠維持有關。 除了內分泌腺外,身體的某些組織亦可分泌荷爾蒙。胃腸道可合成一些荷爾蒙來調節胃及小腸的消化,如胃泌素、腸促胰激素、膽囊收縮素、促腸液激素等。人類的胎盤為一暫時性內分泌腺,可製造人類絨毛促性腺激素、女性素、黃體素、鬆弛素,這些都與懷孕有關。腎臟可製造紅血球生成激素;而皮膚也可藉陽光,自行合成維生素D的先驅物,維生素D可視為一種荷爾蒙,可增加腸道對鈣離子的吸收。 附註 : 從人的整體來看,松果體和腦下垂體是主腺體,其餘為次腺體。從各個脈輪來看,亦有其主腺體和次腺體。如胃泌素即是第三脈輪的次腺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