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邱顯峰老師 |
|
肌肉、肌腱、韌帶解剖學(三)
與瑜伽體式直接相關的主要關節和肌群、韌帶(一)
肩帶、頸部與上肢 (相關肌群圖請自行上網搜尋)
人體主要的骨骼肌超過400條以上,幾乎都與瑜伽體位有關,身為一位瑜伽的練習者,如果有空當然可以通通學習,但是絕大部分的練習者可能不一定有很多的空暇,因此筆者擇其精要,在此與大家分享,盼能對大家有事半功倍之益。
肌群肌肉的分類法有很多種,例如有以:動作功能、作用關節、肌肉所在身體的部位和深淺來區分等。
在此先提供一個整體性的概念,瑜伽的動作是全身性,即便是局部的動作也會牽動全身,例如一個簡單的手動作,也會牽動腳底的肌群和脊椎內深層的肌群。一般而言,當肢體動作時,深層的核心肌群往往會先收縮以穩固脊椎和保護脊椎, 而且常會以較深層的小肌肉來穩定身體,然後用大肌肉來產生動作。所以底下所說的影響動作或關節的相關肌群只是代表而非全部。
一、肩帶
(一) 肩帶的範圍 包括肩胛骨、鎖骨、肋廓與肱骨,共有四個關節。
1. 肩關節(肱盂關節):位於肱骨與肩胛骨的連接處。這個球窩關節可在 三個平面上執行動作。肱盂關節由軟股環包圍,且有許多韌帶加以支 撐,並透過旋轉肌群與肱二頭肌的長頭提供其穩定性。 2. 肩鎖關節:位於肩胛骨頂端肩峰與鎖骨外端連接處。這個滑液關節可在 幾個平面作迴轉的動作。 3. 胸鎖關節:位於胸骨與鎖骨內端的連接處。這個關節是上肢與軀幹之間 唯一的連接點。
4. 肩胛胸廓關節:位於肩胛骨與胸廓的交會處。許多終止點在肩胛骨、 脊柱與手臂的肌肉,都在這個區域運作,屬於滑動關節。 |
|
|
(二)影響肩帶的主要肌群 斜方肌 (Trapezius)、提肩胛肌 (Levator scapulae)、小菱形肌 (Rhomboideus minor)、大菱形肌 (Rhomboideus major)、 三角肌 (Deltoideus)、棘上肌 (Supraspinatus)、棘下肌 (Infraspinatus)、前鋸肌 (Serratus anterior)、胸大肌 (Pectoralis major)、胸小肌 (Pectoralis minor)、小圓肌 (Teres minor)、大圓肌 (Teres major)、肩胛下肌 (Subscapularis)、喙肱肌 (Coracobrachialis)等。 簡要說明
肌 肉 名 |
起 點
|
止 點
|
功 能
|
斜方肌 (一側成三角形,左右兩側相合構成斜方形,共分上中下三部分)
|
上方部分:項韌帶與枕外粗 中間部分:C7—T4椎骨的棘突 下方部份:T5— 12椎骨的棘突
|
上方部分 :鎖骨外側1/3 中間部分:肩胛骨棘與肩峰 下方部分:肩胛骨棘
|
1. 近側固定時:上部下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上提、上迴旋、後縮;中部橫纖維收縮,使肩腫骨後縮(靠近脊柱);下部上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下降和上迴旋;上下兩部纖維同時收縮,則使肩胛骨向上移動,如臂上舉動作 2. 遠側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頭向同側屈 3. 兩側斜方肌收縮使頭和脊柱伸直
|
提肩胛肌 (又名肩胛提肌,位於斜方肌深層,細而長)
|
C1—4 頸椎橫突的背側結節
|
肩胛骨的上角與內側緣的鄰近部位
|
1. 近側固定時:使肩胛骨上提 2. 遠側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頸和頭向同側傾斜和迴旋 3. 兩側同時收縮,使頸伸直 |
小菱形肌 (位於斜方肌深層,共有兩塊,上面較小,稱為小菱形肌)
|
C6—7頸椎的棘突
|
肩胛骨內側緣
|
1. 近側固定時:使肩胛骨下迴旋,上提和內縮 2. 遠側固定時:兩側同時收縮,使脊椎伸直 3. 將肩胛骨固定於胸廓 |
大菱形肌 (位於斜方肌深層,共有兩塊,下面較大,稱為大菱形肌)
|
T1—4胸椎的棘突
|
順著肩胛骨的內側(椎骨) 邊緣,在菱形小肌下方
|
1. 近側固定時:使肩胛骨內收 2. 遠側固定時:兩側同時收縮,使脊椎伸直 3. 將肩胛骨固定於胸廓
|
三角肌 (呈三角形,覆蓋肩關節,可分前中後三部分)
|
前鎖骨端:鎖骨外側1/3 內側肩胛骨端:肩峰 後肩胛骨端:肩胛骨棘的下緣
|
肱骨外側上方1/3的三角肌粗隆
|
1. 前部:使上臂屈曲和旋內 2. 中部:使上臂外展 3. 後部:使上臂伸展和旋外中部或三部同時收縮可使上臂外展(前後部是拮抗) |
棘上肌 (又名岡上肌,位於肩胛骨的棘上窩,呈圓椎形,為斜方肌所覆蓋)
|
棘上窩的內側2/3
|
肱骨大結節的上表面
|
1. 手臂 0—30°的外展與少量的外轉 2. 穩定肩關節的肱骨頭 |
棘下肌 (又名岡下肌,位於肩胛骨的背面,小圓肌的上方)
|
棘下窩的內側2/3
|
肱骨大結節
|
1. 肱骨外旋與內收 2. 穩定肩關節的肱骨頭 3. 與肩胛下肌拮抗 |
前鋸肌 (位於胸廓的外側,上部為胸大、小肌所覆蓋,是塊扁肌)
|
第1—9根肋骨,接近骨骼與軟骨連接點
|
順著肩胛骨的椎骨(內側) 邊緣
|
1. 與菱形肌一同讓肩胛骨的椎骨 (內側) 邊緣能貼近在胸廓上 2. 在反向動作中 (即肩胛骨固定不動時),幫助肋骨上升與吸氣 3. 當所有肌纖維一起收縮時,前鋸肌可使肩胛骨外展,以對抗拮抗的菱形肌 4. 下方纖維收縮時,可使肩胛骨外旋,將下角往外側與前方移動 (這是抬起手臂的必要動作) |
胸大肌 (位於胸廓前面,為扇形扁肌)
|
鎖骨端:鎖骨 中段下緣 胸骨端:順著胸骨外緣第1—6肋骨的軟骨 腹部端:腹直肌鞘最上端的前層
|
肱骨大結節
|
1. 近側固定時:可使上臂屈,內收(含水平內收)和內旋 2. 遠側固定時:可拉引軀幹向上臂靠近 3. 有助於提肋,輔助吸氣 |
胸小肌 (位於胸廓上部的前外側,胸大肌的深層面)
|
第3—5根肋骨軟骨的連接點
|
肩胛骨的喙突
|
1. 近側固定時:可使肩胛骨前伸(前突)和下壓(下迴旋) 2. 遠側固定時:可上提肋骨,輔助吸氣 |
小圓肌 (位於棘下肌的下方)
|
肩胛骨外緣
|
肱骨大結節
|
1. 使上手臂內收與外旋 2. 穩定肩關節的肱骨頭 3. 與棘下肌為協同肌 |
大圓肌 (位於背闊肌的上方,緊貼於小圓肌的下方)
|
肩胛骨外緣的背側下方1/3至下角
|
肱骨小結節
|
1. 使上手臂內收與內旋(與小圓肌的外旋不同) 2. 穩定肩關節的肱骨頭 3. 是背闊肌的協同肌 |
肩胛下肌 (位於肩胛骨內面)
|
肩胛下窩
|
肱骨小結節
|
1. 使上手臂內收與內旋 2. 穩定肩關節的肱骨頭 |
喙肱肌 (從肩胛骨喙突連至肱骨)
|
肩胛骨的喙突
|
沿著小結節的肱骨內側表面中部(與三角肌止點相對)
|
1. 手臂屈曲 2. 手臂內收 |
肩帶的旋轉肌群包括: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 (二) 頸部與上肢其它肌群
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肱二頭肌(Biceps brachii)、背闊肌(Latissimus dorsi,又名闊背肌)、肱橈肌(Brachioradialis)、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肱三頭肌(Triceps)、橈側屈腕肌(Flexor carpi radialis)、橈側伸腕長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longus)、尺側屈腕肌(Flexor carpi ulnaris)、尺側伸腕肌(Extensor carpi ulnaris)、屈指淺肌(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伸指總肌(Extensor digitorum communis)、伸拇長肌(Extensor pollicis longus)、伸拇短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伸食指肌(Extensor indicis)、伸小指肌(Extensor digiti minimi) 簡要說明
肌 肉 名 |
起 點
|
止 點
|
功 能
|
胸鎖乳突肌 (位於頸部淺層,是最顯著的肌肉)
|
胸骨柄和鎖骨的胸骨端
|
頭的顳骨乳突
|
1. 下側固定時,一側作用可使頭轉向對側,並向同側傾斜;當頭部處於正常姿勢時,肌肉合力通過寰枕關節橫軸的後面而使頭前屈 2. 上側固定時,上提胸廓,輔助吸氣
|
肱二頭肌 (有長短二頭,位於上臂前面,呈梭形)
|
長頭:肩胛骨盂上粗隆。 短頭:肩胛骨喙突
|
橈骨粗隆,前臂筋膜
|
1. 近點固定時:使上臂在肩關節處屈曲,前臂在肘關節處屈曲和旋外 2. 遠點固定時:使前臂向上臂靠近 |
背闊肌 (又名闊背肌,是全身最寬大的肌肉,分佈在背的下半部及胸側部,上部被斜方肌所覆蓋)
|
第七胸椎至骶骨所有椎骨的棘突,髂嵴後3分之1處,第十至第十二肋
|
肱骨小結節嵴
|
1. 近點固定時:使上臂伸展,旋內與內收 2. 遠點固定時:拉軀幹向臂側,使肋上提,輔助吸氣 |
肱橈肌 (呈長扁形,位於前臂的最外側)
|
肱骨外側髁的上方
|
橈骨莖突的基部
|
1. 近點固定時:可使前臂屈曲 2. 遠點固定時:可使上臂向前臂靠近 |
旋前圓肌 (位於前臂的上3分之1部的前面)
|
肱骨內上髁尺骨冠突
|
橈骨中3分之1的外側面
|
使前臂旋內並屈曲
|
肱三頭肌 (位於上臂後面,有長頭、外側和內側三個頭)
|
長頭:肩胛骨盂下粗隆。外側頭:肱骨體後面上部。內側頭:肱骨體內側下方,三個頭在肱骨中點合成一個堅韌的腱到止點
|
尺骨鷹嘴
|
近點固定時:使前臂在肘關節處伸展
|
橈側屈腕肌 (又名橈側腕屈肌,位於前臂前面的內側皮下)
|
肱骨內上髁
|
第二、三掌骨基部
|
使手屈曲和外展
|
橈側伸腕長肌 (又名橈側腕長伸肌,位於前臂背面的淺層外側)
|
外側肌間中隔和肱骨外髁上
|
第二掌骨伸張面
|
使手伸展並外旋和外展
|
尺側屈腕肌 (又名尺側腕屈肌,位於前臂前面的全部淺層肌的最內側,有兩個頭)
|
肱骨頭側:肱骨內上髁 尺骨頭側:鷹嘴
|
腕豆骨、鉤狀骨、尺側掌骨
|
使手屈曲和內收
|
尺側伸腕肌 (又名尺側腕伸肌,位於前臂的背側皮下)
|
肱骨頭側:肱骨外上髁和橈側副韌帶 尺骨頭側:尺骨後面
|
第五掌骨基部
|
使手伸展和內收
|
屈指淺肌 (又名指淺屈肌)
|
肱尺頭側:肱骨內上髁和尺骨喙狀突 橈骨頭側:橈骨前面
|
第二至第五指中段指節骨
|
使前臂和手屈曲
|
屈指深肌 (又名指深屈肌)
|
尺骨上半段
|
第二至第五指節骨近端
|
使前臂和手屈曲
|
伸指總肌
|
肱骨外上髁
|
第二至第五指遠端指節骨
|
伸展手的第二至第五指
|
伸拇長肌
|
骨間膜背面和橈尺骨相鄰面
|
第一指遠端指節骨
|
伸展手的第一指
|
伸拇短肌
|
骨間膜背面和橈骨背面
|
第一指近端指節骨
|
伸展手的第一指
|
伸食指肌
|
骨間膜背面和尺骨背面
|
第二指背側鞘膜
|
伸展手的第二指
|
伸小指肌
|
肱骨外上髁
|
第五指背側鞘膜
|
伸展手的第五指
|
使前臂和手屈曲的主要肌群有:尺側腕屈肌、橈側腕屈肌、屈指淺肌、屈指深肌、旋前圓肌。除了屈指深肌以外,起點都在肱骨內上髁,多數止於掌骨或指骨。 使前臂和手伸展的主要肌群有:橈側伸腕長肌、橈側伸腕短肌、尺側伸腕肌、伸指總肌、伸拇長肌、伸拇短肌、伸食指肌、伸小指肌。這些肌群的起點大多起自肱骨外上髁或橈、尺骨的背面,而止點大多止於掌骨的背側。 補充說明: 臂肌均為長肌,分前、後兩肌群,前群在肱骨前面,後群位於肱骨後面,只有一層。在前、後兩肌群之間的肱骨下端,前群屬於屈肌,後群屬於伸肌,前群有淺層的肱二頭肌、喙肱肌和深層的肱肌,後群有肱三頭肌和肘肌。 前臂肌位於橈、尺骨周圍,主要作用於肘關節、腕關節和手關節,由於人天生直立,直立的生活,雙手靈活自由勞動和運動工作,前臂肌多為長梭形肌,外形愈向指端愈細,在前群除了屈肌和伸肌之外,還有迴旋肌使手臂更為靈活。 前臂肌主要為屈肌和旋後肌,屈肌起自肱骨內上髁,伸肌起自肱骨外上髁。 前層:淺層第一層有肱橈肌、旋前圓肌、橈側屈腕肌、掌長肌及尺側伸腕肌,第二層有指淺屈肌。深層第一層有屈拇長肌和屈指深肌,第二層有旋前方肌。 後層:淺層由外向內側有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伸指肌及伸指肌、小伸指肌和尺側伸腕肌。深層有旋後肌、外展拇長肌、伸拇短肌、伸拇長肌和伸食指肌。 肘關節是伸直前臂及彎曲的主要關節,其主要肌群包括肱二頭肌、肱肌及肱橈肌,伸肌群為肱三頭肌和肘後肌。橈尺關節的近側及遠側只能做出旋前和旋後的動作。旋前肌群有旋前圓肌和旋前方肌,旋後肌群包括旋後肌和肱二頭肌,旋後肌群較旋前肌群有力,左撇子則是旋前肌群較有力。 腕關節之屈肌群為尺側屈腕肌、橈側屈腕肌及掌長肌,伸肌群為橈側伸腕長肌、橈側伸腕短肌及尺側伸腕肌。外展肌群為橈側伸腕長肌、橈側伸腕短肌及外展拇長肌,內收肌群為尺側伸腕肌及尺側屈腕肌。當手指運動時,這羣肌肉一致收縮穩定手腕。 肱二頭肌長頭負責肘部彎曲與前臂旋後。肱肌起自肱骨之前面止於尺骨冠狀突及粗隆,有彎曲手肘功能。 肱三頭肌長頭的功能是伸直手肘。旋後肌起自肱骨之外側上髁 及尺骨之旋後肌嵴,止於尺骨之鷹嘴突,功能是使手掌掌面向前,前臂旋後。旋前圓肌主要功能是使前臂旋前、彎曲手肘。旋前方肌起自尺骨遠端之前面,止於橈骨遠端之前面,功能是使前臂旋前,與旋前圓肌共同受正中神經支配。肱橈肌是彎曲手肘的肌肉。肘後肌起自肱骨之外側髁後方,止於尺骨外側面之鷹嘴突,功能是伸直手肘。橈側屈腕肌負責手肘彎曲及外展手腕。尺側屈腕肌的功能是彎曲及內收手腕。橈側伸腕長肌的功能是伸直及外展手腕。橈側伸腕短肌的功能是伸直及外展手腕。尺側伸腕肌的功能是伸直及內收手腕。 手指的運動(除拇指外)是由許多肌群交互作用完成,拇指有許多特殊的運動使得手的動作有很多的變化,拇指的長度以及屈拇長肌、對掌肌的作用產生了對掌運動,在併用拇指與其他的每一根手指時有極大的彎曲度。掌指關節可做屈曲、伸直、外展、內收的動作,腕掌關節屈曲裙為7條骨間肌和4條蚓狀肌,伸肌群為4條伸指肌,外展和內收分別為外展小指肌和指間肌,4條背側指間肌使手指(除小指外)張開,3條掌側指間肌使手指合攏,手指張開與合攏以中指作為手掌的中心軸。
|
miniba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