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邱顯峰老師
   

肌肉、肌腱、韌帶解剖學(一)肌肉總論

肌肉組織 (Muscle Tissue)的分類

   
基礎瑜伽解剖學

一、骨骼肌又叫作橫紋肌(striated mucsle),因為有明暗相間的橫紋;也叫作「隨意肌」,因為其收縮可受意志支配。是通過肌腱固定在骨骼上,以用來影響骨骼如移動或維持姿勢等動作。平均而言,骨骼肌最多可達成人男性體重的42%,成人女性的36%。人體的骨骼肌約有400條以上。骨骼肌的特性是收縮快而有力,但易於疲勞。

   
 7-2

二、平滑肌沒有橫紋,受自主神經支配而不受意識所控制,因此又稱為「非隨意肌」。出現在食道、胃、腸、支氣管、子宮、尿道、膀胱、血管的內壁上,甚至也出現在皮膚上(用來控制毛髮的直立)。平滑肌的特性是收縮緩慢但持久。

   
 基礎瑜伽解剖學  

三、心肌在結構上和骨骼肌較相近,有橫紋但不受意識所控制,因此又屬於「非隨意肌」,且只在心臟內出現。心肌的特性是自動且有節奏地收縮。

 

心肌和骨骼肌是條紋狀的:它們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肌小節(sacromere),由肌小節規則排列成束狀;但平滑肌卻不是這樣,並沒有肌小節,也不是排成束狀。骨骼肌的排列為規則且相平行的束狀,而心肌則是以交錯、不規則的角度相連接(稱之為心肌間盤)。條紋狀的肌肉有爆發力,而平滑肌一般來說是持續的保持緊縮。
 

骨骼肌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型-慢肌,富含微血管、肌紅蛋白及粒線體,使其顏色呈現紅色。慢肌可以運載較多的氧氣,且支援有氧的運動。

第二型-快肌,又再依收縮速度由慢而快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IIa型,和慢肌一樣是有氧的,富含粒線體和微血管,且呈現紅色。
第IIx型(亦稱為第IId型),含有較少的粒線體和肌紅蛋白,是人體內最快的肌肉類型。收縮地更快,且較有氧的肌肉更為有力,但只能維持較短的時間,在肌肉變得疼痛(時常被錯誤地歸因於乳酸的產生)之前做無氧的運動。
第IIb型,為無氧的、行糖解作用的「白色」肌肉,含有更少的粒線體和肌紅蛋白。在小動物如囓齒類的身上,這是它們快肌的主要類型,也因此它們的肉會是白色的。

 

肌肉的組成
肌肉由數千個稱為「肌纖維」(又名肌細胞)的微小圓柱狀細胞所構成。這些肌纖維平行分布,有些可長達三十公分。每條肌纖維裡有無數個成細絲狀的「肌原纖維」,肌原纖維讓肌肉能夠收縮、放鬆及延展。每個肌原纖維又由數百萬個稱為「肌小節」的肌束所構成,而肌小節又由眾多粗細肌絲交疊組成,每條粗肌絲和細肌絲的主要構成物是收縮性蛋白—「肌動蛋白」(較細)與「肌凝蛋白(又名肌球蛋白)」(較粗)。由於肌肉和肌膜含有較上述其他構造數量更多的彈性組織,因此肌肉和肌膜應該是柔軟度訓練的重點。
   
又肌纖維由肌束膜捆綁在一起叫做肌束;這些束聚集在一起然後形成肌肉,由肌外膜排行。肌肉紡錘被分散至遍佈在肌肉裡,並對中樞神經系統提供反饋知覺資訊。
 

肌外膜(肌外衣)→肌束衣→肌纖維→肌原纖維→肌小節(小肌束)→粗肌絲和細肌絲→肌動蛋白與肌凝蛋白

基礎瑜伽解剖學   

依肌肉形狀(肌肉纖維之架構)分類(Muscle Types)

有條形、單羽、雙羽、梭形、方形、扁平、帶狀、三角形、二腹、螺旋、環形、十字…等。
   
不同的形狀也扮演著不同的功用

7-57-67-7  

 
肌肉的作用 (Actions of Muscles)

肌肉的收縮是由神經系統所控制。來自神經的衝動會促使肌纖維
的細胞釋出鈣離子而引起收縮。肌肉在收縮時會變短,且在肌肉的
附著處施加拉力。

 基礎瑜伽解剖學7-9
  7-10  


肌肉的起點與止(終)點
肌肉的起點(起始端)和止點(終止端)可看它移動的方向,一般而言,起點是固定的,而止點會往起始點移動。就位置而言,通常起點會在近心端或骨的近側附著點,止點則在遠心端或遠側附著點。
 

依肌肉起點和止點的分類
1. 單一起點和止點,多數肌肉屬此。
2. 雙頭起點,單一止點,如肱二頭肌。
3. 多頭起點,單一止點,如髂腰肌。
肌肉亦可依其跨越的關節數來分成單一關節肌肉和多關節肌肉。
不同的肌肉形態扮演著不同的功用
 

肌肉組織的四個主要特性
1. 興奮性:肌肉對刺激的接受與反應能力。
2. 收縮性:肌肉受刺激時所產生的收縮能力。
3. 伸展性:肌肉的伸張能力。
4. 彈性:肌肉在收縮或伸張後恢復原來形狀的能力。
5. 黏滯性:肌肉收縮時,肌纖維之間摩擦所產生的阻力稱之。溫度低時,
    肌肉的黏滯性增大,因此運動前要暖身,以使體溫升高,減少肌肉的
    黏滯性。
     

肌肉收縮的機制

肌肉收縮有三個主要功能
1. 運動
2. 維持姿勢
3. 產生熱量
    

運動單位
一般而言,每一條神經有一條動脈和一至二條靜脈伴隨進入骨骼肌。一個運動神經元與所有它所刺激的肌肉細胞合稱為運動單位。控制精細動作的肌肉,每一運動單位的肌纖維少於10條,如眼部,而負責較粗動作的肌肉,每一運動單位的肌纖維可達500條之多,如大腿肌。每條肌纖維僅接受一個運動神經元控制。
    

肌肉的運動作用
1. 肌肉所產生的力量只有拉動肢體而沒有推的力量。當一組肌肉產生收縮
    動作時,與此動作相反的一組肌肉則必須舒張,此稱為相互拮抗肌。

2. 持續的肌肉活動可使肌纖維的大小增大,稱為肥大。相反的,肌肉被
    固定一段時間不動就會萎縮。如果支配骨骼肌的運動神經被切斷,肌肉
    就會立即萎縮。

3. 單肌纖維的肌肉運動是遵守「全」或「無」定律,也就是不會有有的
    肌纖維動,而其它肌纖維卻不動的現象。

4. 肌肉收縮強度與參與收縮的肌纖維數目有關。
5. 運動方向與肌纖維的走向有關。
    

肌小節肌肉的收縮作用:(肌纖維的收縮單位→以Z線為界)

  1. 運動時:肌動蛋白絲和肌凝蛋白絲發生滑動
    →二條Z線間距拉近→肌小節縮短→引起肌纖維收縮
  2. 休息時:僅有少數肌纖維呈收縮狀態(輪替休息)
  3. 疲勞時:一塊肌肉連續受到刺激
    →各個肌細胞無法完全獲得恢復→收縮力將愈來愈弱,最後停止
     

肌小節收縮說明如下:
A帶(暗帶):由粗肌絲(肌凝蛋白),兩端游離,構成的暗帶區域
I帶(明帶):由細肌絲(肌動蛋白),一端游離,構成的明帶區域

基礎瑜伽解剖學  
  
 

氧債

  1. 定義:在劇烈運動時,肌細胞內肝醣分解成的乳酸,遠較乳酸的氧化進行快。結果,肌肉中便蓄積大量乳酸,且亟待進行氧化分解,這種情形,叫作氧債。
  2. 氧債去除:積在肌肉之乳酸,實際只有1/5被氧化成CO2與H2O,此氧化釋出之能量恰好用於使其餘4/5的乳酸再合成為肝醣,以補充肌纖維內肝醣的儲存量。
  3. 氧債需藉運動完畢後之喘息,以獲得大量額外的氧氣來償還,故氧債的去除是在運動後的休息。
        

肌肉收縮有四種型態

  1. 等長收縮 ( Isometric ):等長收縮是靜態的收縮,關節角度不產生明顯的變化。例如:山式 ( Tadasana ) 站立時,任何一個關節的角度都沒有明顯改變,保持山式的主要肌肉所做的是等長收縮。當我們保持某一個瑜伽體式時,在不改變身體姿勢的延續期,也是在做等長收縮。而一旦肢體運動,該肢體所用到的肌肉就不再做等長收縮了。
  2. 等張收縮 (Isotonic):等張收縮是肌肉克服一定的重量或阻力進行的收縮,收縮時肌肉長度雖改變,產生的張力卻相等。如手持啞鈴,反覆屈伸,動作過程中,肌肉都以同樣的張力在運動。
  3. 向心收縮 ( Concentric ):向心收縮會產生抵抗重力的運動,它是使肌肉縮短的收縮。例如:當以山式 ( Tadasana ) 站立時,我們向前向上抬起雙臂,經耳旁舉過頭頂,這時三角肌前束與肱二頭肌所做的就是向心收縮。
  4. 離心收縮 ( Ecentric ):離心收縮是隨著重力減慢的運動。它是使肌肉拉長的收縮 (記住這裡的術語拉長與一般瑜伽術語中的拉長不同)。在上一個例子中,如果我們將雙臂從頭頂慢慢放回身體的兩側,在向前向下的過程中,肱二頭肌和三角肌前束會做離心收縮以避免雙臂太快放下。

凡是克服重力的運動,都是向心收縮。凡是順從重力的運動,都是離心收縮。在做動作時,基本上是,主動收縮,被動伸展。
   
    
肌肉之間的關係
主動肌(Prime Movers,原動肌)收縮時使關節產生運動的肌肉。
  
協同肌(Synergists):在主動肌發揮作用時,協助產生同樣作用的肌肉。
  
拮抗肌(Antagonists):主動肌收縮時,拮抗肌處於放鬆,拮抗肌對於關節的運動,產生相反的作用,如果拮抗肌過緊會影響主動肌的作用
  
穩定肌 ( Stabilizers ):穩定肌不產生運動,但可以穩定機體,使運動正常進行。穩定肌工作得越好,運動越容易進行,姿態也更加優美自然。
  
舉例:不用手的眼鏡蛇式 ( Bhujangasana ) — 完全的脊椎伸展
  
主動肌是豎脊肌;協同肌是半棘肌、棘間肌和腰方肌;拮抗肌是多組肌肉,包括腹直肌;穩定肌是腿後肌、臀大肌、髖內收肌和腹橫肌。


運動受限制時會怎樣?

當運動受到限制時,會出現下列一種或多種情況:

1.主動肌與協同肌較弱,收縮不足以帶動關節達到最大範圍的運動。2. 拮抗肌太短或太緊,妨礙主動肌進行運動。3. 穩定肌不能提供起始運動的支持基礎。4. 關節的病變—例如關節炎—妨礙關節的充分運動。5. 疼痛會限制了運動範圍。
   
  
怎樣判斷關節是否以最佳幅度運動?
你是放鬆的,能自在呼吸,關節正在向你所設定的方向運動,沒有卡住的現象,沒有感到疼痛。
   
    

靜態式拉筋伸展操
1. 靜態拉筋伸展
靜態拉筋的做法,是透過某個拉筋姿勢,讓想要身展的肌肉 (或肌群) 受到一定的延展壓力。不管是拮抗肌群 (作用相反的肌群) 或主動肌群 (要伸展的肌肉群),都處於放鬆狀態;然後再對要伸展的肌肉 (或肌群) 施加壓力。然後維持這個姿勢一段時間,讓目標肌群獲得伸展。
     

2. 被動式拉筋伸展
此法跟靜態拉筋非常類似,有助於進一步擴大肌肉及關節的活動範圍,但需要有同伴或輔助器材幫忙。由於有外力介入,肌肉受力較大,因此的風險也比第一種略高。
    
  
3. 主動式拉筋伸展
主動式拉筋伸展運動不需藉助器材或同伴等的外力幫助。這種拉筋法是運用相反肌肉 (拮抗肌) 的力量,來伸展目標肌群 (主動肌)。相反肌肉的收縮可以幫助主動肌放鬆,最典型的一個動作是把單腳往前盡量抬高。在沒有同伴和器材輔助下維持這個姿勢一段時間。
    

4.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 (PNF伸展法)
基礎瑜伽解剖學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是PNF伸展法的中譯名稱,是一種比較進階的柔軟度訓練方法,同時運用到目標肌肉的伸展和收縮。這種伸展法原本是以復建為目標發展出來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復健運動。對於特定肌群的訓練、提高柔軟度 (及活動範圍) 以及增進肌力等目標來說,這種伸展法也十分適合且有效。

PNF伸展法採取的動作會讓目標肌肉受到壓力,由同伴施加阻力讓運動者維持姿勢不動,收縮目標肌肉五至六秒。收縮強度,應視肌肉情況而定。收縮的肌群接著放鬆,然後進行三十秒左右的有限度伸展。運動者接著有三十秒的休息時間,一個伸展操應重複二至四次。
      

5. 合併等長收縮的伸展( Isometric Stretching )
合併等長收縮的伸展是類似PNF伸展法的被動式伸展法,但收縮肌肉的時間較長。這種伸展法會讓目標肌肉承受很大的壓力,因此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不適合做這種伸展運動。其他建議,包括每兩回伸展運動間要有四十八小時的休息,而且一次只能伸展一個肌群。 
 

合併等長收縮的伸展法,如站立推牆的小腿肌伸展操,運動者身體挺直手扶牆,然後在感到舒服的範圍內,將一腿往後盡量退到遠處,雙腳腳跟要全程著地。保持這個姿勢,接著像是要把牆推倒般地往前用力,藉此收縮小腿肌肉。
   

合併等長收縮的伸展法是以靜態伸展的姿勢,然後收縮目標肌群達十至十五秒。伸展目標的手臂或腿必須維持不動,然後放鬆肌肉至少二十秒。一個伸展操應重複二至五次。
    

動態式拉筋伸展操
   
「動態式拉筋伸展」指的是牽涉到動態動作的一類伸展運動。運度者不再是停留在某一個動作上面,而是採取擺動或跳躍的動作,藉此延展肌肉或擴大關節的活動範圍和柔軟度。可略分為以下三種動態拉筋伸展的方式。
    
1. 彈震式伸展 ( Ballistic Stretching )
彈震式伸展是利用快速擺動、彈動及反彈產生的動力,迫使身體部位超越平常的活動範圍,這是以往常用的的一種伸展法。彈震式伸展有可能產生危險,選擇其他的動態伸展方式或PNF伸展法,可以達到更好的伸展效果。彈震式伸展的主要缺點除了可能受傷之外,還包括沒有給目標肌群足夠的時間適應伸展姿勢,有時反而反覆地引發牽張反射,而造成肌肉緊繃。
   

2. 動態伸展(Dynamic Stretching)
不同於彈震式伸展,動態伸展運用克制或溫和地彈動或擺動動作,讓特定的身體部位達到其活動範圍極限。這種伸展法會逐漸增加彈動或擺動的力道,但動作絕對不能急遽猛烈或失控。

切勿把動態拉筋伸展和彈震式伸展併為一談。動態伸展的每個動作緩慢、溫和,且過程目標清楚。動態伸展絕對不會讓關節超過其正常的活動範圍,而彈震式伸展卻激烈許多,而且目標就是要迫使人體部位超越其正常活動範圍的極限。
    
    
3. 單一肌群主動伸展法 ( Active Isolated Stretching )
單一肌群主動伸展法簡稱AIS,是亞倫.馬特斯 (Aaron L. Mattes) 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式的拉筋伸展法,可以將想要伸展的肌群單一隔離定位,進行2-6秒鐘的伸展(依筆者的經驗以6-8秒最佳)。方法是收縮拮抗肌 (即相反的肌群),迫使被伸展的肌群放鬆。單一肌群主動伸展運動的運作方式如下 :
選擇所要伸展的肌群,然後採取某一個伸展姿勢。以頭碰膝式為例

主動收縮拮抗肌→進入伸展→維持該姿勢六秒以上,然後放鬆,重複這個伸展操五至十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ba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