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邱顯峯老師

合一的根本梵咒(Oneness Moola Mantra)

一、前言:

根本梵咒(Moola Mantra)的傳統梵文寫法是Mῡla Mantra,在許多宗派裡都有各自的根本梵咒,Moola(Mῡla)的字義是「根、根本」,Mantra的字義是「梵咒」,所以合起來即稱為根本梵咒。某些地區習慣使用Moola Mantra代替Mῡla Mantra。為了依循原創者的語系,本文則沿用Moola Mantra一詞。合一大學(Oneness University)是印度靈性大師Śrī Bhagavan(巴觀)和Śrī Amma(阿瑪)所創立。這兩位大師給予了一個很有靈性的根本梵咒(Moola Mantra)(詳後述),此梵咒是該法門的根本梵咒,除了平常的唱誦外,也特別在該法門傳授Deeksha(啟蒙)時使用。

Deeksha的傳統梵文寫法是dīkṣā,此字是由dī+kṣā所組成,dī是dīpajñāna(知識之光、智慧之光)的第一個字母,kṣā是kṣayam(耗盡因果業力)的第一個字母,合起來的字義是「經由智慧之光來燃燒一切業力」,是一種往內在前進的力量,一般通譯成「啟蒙」,指的是宗教的入道儀式,比方說:啟蒙、受戒、受洗、點道、皈依、入門、學習靜坐或是加持。dīkṣā的寫法有下述幾種:diiks’a’、diiksha、deeks’a’、deeksha。



二、合一大學的完整Moola Mantra梵咒如下

(一)原梵文版

    Om

    Saccidānanda Parabrahma

    Puruṣottma Paramātma

    Śrī Bhagavati Sametha

    Śrī Bhagavate Namaha


(二)改寫型梵文版

    Om

    Saccida’nanda Parabrahma

    Purus’ottma Parama’tma

    Shrii Bhagavati Sametha

    Shrii Bhagavate Namah(a)


(三)其他語系型梵文版

    Om

    Saccida’nanda Parabrahma

    Purus’ottma Parama’tma

    Shree Bhagavati Sametha

    Shree Bhagavate Namaha



(四)英語系改寫版一

    Om

    Sat cit ananda Parabrahma

    Purushottma Paramatma

    Shri Bhagavati Sametha

    Shri Bhagavate Namaha


(五)英語系改寫版二

    Om

    Sat chit ananda Parabrahma

    Purushottma Paramatma

    Sri Bhagavati Sametha
 
    Sri Bhagavate Namaha

一般在唱誦完後會另加梵咒Hari Om Tat Sat



三、梵咒的每個字詞解說如下

Om:Om 代表「至上、上帝、道、佛、大宇宙、真如本性、純意識」,梵咒的發語詞。

Saccidānanda(Sat cit ananda):此字是由sat(永存、真性)+cit(覺性意識、覺知)+ānanda(永恆喜悅)所組成。依據文法,sat之後接c字時,sat要改寫成sac,所以此梵咒又寫成sac cit ānanda,又當cit與ānanda連寫時,t要改寫成d,所以此梵咒又寫成sac cidānanda或sat cidānanda,而英語系則寫成sat cit ananda、sat cidananda或sac cit ananda、sac cidananda,又因為cit的英文發音為chit,所以有些英語系將cit 寫成chit。在吠檀多派裡認為sat cit ānanda是brahma(至上、道、上帝)所擁有的三個特質,亦即具有「永存、真性」(sat)、「覺性意識、覺知」(cit)和「永恆喜悅」(ānanda)等。

:ānanda的喜悅是與至上融合的無上喜悅。

Parabrahma:此字是由para(至高)+brahma(至上本體、上帝、道、佛),所以此字之義即是至高的至上本體、上帝、道、佛。

Puruṣottama(Purushottama):此字是由puruṣa(意識、覺性)+uttama(最高)所組成,一般譯成「至上核心意識」或「核心意識」,此字所代表的意義與至上意識(parama puruṣa)、至上大我(paramātma)極為相近,不過大部份「至上核心意識」是在已創造的宇宙世界中,用來代表萬有的核心時才使用的。

Paramātma(Paramatma):相對於「小我」時,對於已創造出的「大我」時稱之為Paramātma「至上大我」。

Śrī(Shrii、Sri):Śrī有許多意思,此處是一種尊貴的稱謂,可譯為至尊。

Bhagavati:原型字是Bhagavat,代表世尊、上帝、有至德者,Bhagavati是字詞的變化,也代表陰性詞,代表宇宙陰性的創造力。

Sametha:合一、皈依。

Bhagavate:原型字是Bhagavat,代表世尊、上帝、有至德者,Bhagavate是字詞的變化,也代表陽性詞,代表宇宙陽性的創造力。

Namaha(Namah):禮敬、致敬



四、整段梵咒的意義

Om

永恆、覺性、喜悅的至上本體(上帝、道、佛)

核心意識的至上大我

皈依至尊您(與至尊您相應為一)

向至尊您頂禮

補充解說:Hari Om Tat Sat

Om(唵)是由A(創造)+U(運行、維繫)+M(毀滅)組成;在《蛙氏奧義書》
(Māṇḍῡkya Upaniṣad)上又說:「A(醒態)+U(作夢態)+M(熟睡態)」。A+U=O,所以就寫成Om,Om就是至上本體、就是道、就是上帝、就是佛,所以這個字也可以引伸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至上、都是道。《蛙氏奧義書》上亦說:「Om這個音節就是所有一切,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都只是Om這個音節,超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也都只是Om這個音節」。因此在《博伽梵歌》第十七章第二十四節上說:「至上本體的宣揚者,也就是以至上本體為依皈的修行者在從事獻祭、布施、苦行和總總活動時,都會先吟誦Om(唵)」。其實不僅是瑜伽,包括密宗、佛教乃至部分道教,在從事一切活動或持咒開始時,都會吟誦Om,即使沒有吟誦Om的宗派,也會吟誦與Om同等字義的詞,例如,南無……佛、上帝、上主、阿拉、老母(一貫道)、太上老君、皇天……等,稱名雖異,但其所要表達的意義都是道,都是上主。

Tat(塔)的字義是「祂」,也代表至上。一位真正的靈修者會把一切所做所為都當成是祂在做,而非小我在做,也可以說是懷著上主的意念在行事。因此在《博伽梵歌》第十七章第二十五節上說:「追求解脫者,以不祈求任何果報的心,在從事獻祭、苦行、布施和各種活動時,會吟誦「Tat」(塔)。」以表示一切都是「祂」在從事而不是我。

Sat(薩)的字義含有「真實、不變易和至善的本質」,所有與永恆至上有關的行為活動都稱為Sat,Sat也代表「值得讚頌的行為」,所以Sat就是永不變易的「至上之道」。無論我們在從事任何行為時,都應將行為本身視為是「至上之道」,所以在從事堅定的修持以及有益的活動時都應唱誦Sat(薩)。(詳見《博伽梵歌》第十七章第二十六、二十七節)

依《博伽梵歌》第十七章第二十三節所說:「唵(Om)、塔(Tat)、薩(Sat)被認為是代表至上的三個聖音。因此之故,在遠古時了悟真理者、吠陀經和獻祭就開始引用此三個聖音。」

簡言之,Om Tat Sat即代表「一切都是至上」、「是至上在從事至上之道」。在這樣的修持法下,行為者不會有任何的祈求,也不會承受任何的果報,一切都是一元性而無對待。一般在持誦此梵咒時會在前面再加一個Hari,Hari是上主克里師那專有的稱謂,其義是「偷走吾人業力的人」,簡言之,Hari即是「上主」的代稱,所以整句的梵咒就是Hari Om Tat Sat,此梵咒分開看是四個字,但其義只有一個──至上。



五、修持法與功用

此梵咒是對上主的讚誦與皈依,也代表念念至上,是一個很有靈性力量的梵咒。

不管是在內心唱誦或是出聲音的唱誦,只要你以虔誠之心持誦時,就會感受到至上神聖的愛,感受到祂與你親密的同在,此種感覺會令一個人充滿神性、充滿愛並且得到自在。

如先前所述,此梵咒亦在該法門傳授deeksha(啟蒙)時使用,啟蒙的其中一個意義是建立起與至上的緊密關係,持誦此梵咒正可以幫助吾人建立起與至上的緊密關係。啟蒙是一種藉由軌範師(ācarya,音譯阿者梨)或傳導師(Givver)來傳授,但其內在意涵則是代表上帝或是上帝所化現的上師直接傳授給你。時時觀想上師有助於與上師相繫、相應和融入。不要在接受deeksha時心中有所祈求,而應念念至上,至上、對眾生有完全無私的愛才是虔誠。


按此連結moola mantra 的唱誦

1.

2.

3.(巴觀的解說)

4.

5.


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ba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